正文 第197章 吉(1 / 1)

拚音:jí

繁體:吉

吉氏來源

1.遠古黃帝有個裔孫叫伯儵,受封於南燕(在今河南延津縣境),賜姓始。後來他的子孫省去女旁,世代相傳姓吉;

2.上古周宣王有個賢臣叫尹吉甫,他的後代以王父字為姓,世代相傳姓吉。

吉氏遷徙分布

中華吉(姞)姓源流悠悠,至今已有五千餘年的曆史。

漢唐時期,中原吉氏族人的聚居地主要分布於陝、豫、晉、鄂等地,並從中湧現出馮翊、洛陽等吉氏郡望。其間,在經曆了魏晉南北朝的長期戰亂後,隨著中原吉氏族人的遷徙,冀、蘇、魯、皖、甘等地已有吉氏族人定居落籍,浙、贛、川、湘等地也已成為吉氏族人的活動領域。

五代宋元時期,中原吉氏族人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樣,常因戰亂或其它原因從原聚居地南渡,多次遷徙到江南各地定居,粵、桂、閩等地又成為吉氏族人的新遷居地。

元末明初,山西吉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分遷於陝、冀、魯、豫、皖、蘇等地;而蘇、皖吉氏族人中則有隨軍而遷雲、貴者。

到了明代中葉,吉氏族人開始遷入台、瓊等地。

到了清代,一些滿族旗人改而姓吉,中華吉氏族群中又增添了新成員。

清康雍乾以後,冀、魯、豫等地的吉氏漢族人中有因闖關東而定居於東北者。清鹹同年間太平天國時期,江南吉氏族人中則有因避戰亂而遷居江北者。

如今,中華吉氏族群在時空上“多元並行”分布的特征更為顯著,除了漢族和滿族的吉氏外,在黎族、土家族、蒙古族、彝族、回族、藏族、哈薩克族、朝鮮族、傣族等民族中,都有以“吉”為姓的。

吉氏曆史名人

吉茂:字叔暢,東漢、三國魏時馮翊池陽(今陝西涇陽)人,好書不恥,建安初年(196)隱處武功南山,被州裏舉為茂才,後任臨汾令,拜議郎,為官清靜,不欺吏民,景初中(238)卒。

吉士瞻:字梁容,馮翊蓮勺(今陝西)人,南朝梁武帝時(502—549)為太子衛率,遷任南陽、武昌太守,以功曆巴東相、建平太守,後為梁、秦二州刺史,為官清廉,家無餘積。其諡號曰“胡”。

吉子:隋開皇十三年時(593)馮翊(今陝西)人,為漢代同州刺史吉瞻的後代,才高學博。

吉皎(757—847):唐代馮翊郡大荔縣(今陝西大荔)人,才子,晚年以禦尉卿之職致仕後居洛陽香山,與白居易、胡杲、鄭據、劉真、盧真、張渾、狄兼謨(一說李元爽)、盧貞(一說禪僧如滿)等人一同宴遊,名列“九老會”,被後人稱為“香山九老”。唐武宗會昌五年(845),九老同在洛陽香山履道坊作“九老詩”、繪“九老圖”。

吉祥:宋代平陽(今山西臨汾一帶)人,工畫人物、佛像、星辰,筆墨輕清,布景多在山水中,後人罕及,山水亦佳。

吉坦然:明末江寧(今南京)人,曾仿西洋鍾原理製作“通天塔”自鳴鍾,形如西域浮屠,置架上自以銀塊填之,塔之下層,中藏銅輪,互相帶動,外不得見,中層前開一門,有時盤如圓桶,頗具中國風味。此係最早的南京鍾,故被奉為南京鍾的鼻祖。

吉廷鎰(1704—1765):字裕民,號楚堂,丹陽吉氏17世。邑增廣生,刻有《棣晴書屋文稿》、《楚堂詩草》、《裕民先生續刻文稿》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