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5章 段(新排序81)(1 / 1)

拚音:duàn

繁體:段

段氏來源

1.出自姬姓,是春秋時期政武公的兒子共叔段的後代。春秋時,鄭武公的妻子武薑生大兒子莊公的時候難產,生二兒子叔段的時候卻很順利,因此她喜歡叔段而不喜歡莊公。鄭武公病重時她請求鄭武公廢長立幼,讓段叔繼承王位,鄭武公沒有答應。莊公當了鄭國國君後武薑又請求把製作為段叔的封地,莊公不答應,而把京城封給了段叔,段叔與薑氏勾結,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並準備襲擊莊公,莊公知道後立即派兵討伐段叔。段叔大敗,逃到共,稱為共段叔。他的子孫後來四處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還有的以共作為姓氏。這就是所說的河南段氏。

2.出自複姓段幹木的後代。戰國時期有複姓段幹木,原是晉國人,後到魏國,他的後代有以單姓段為姓氏的。這就是山西段氏。

3.出自遼西鮮卑族後裔。西晉時有一個部落首領叫段務目塵,被封為遼西公。他的領地有三萬家,分布在遼寧西部。後來與漢人雜居後多以段作為姓氏。是為遼西段姓。

4.雲南蠻段氏。魏末短延末蠻代為酋帥,裔孫憑到朝廷作官後被拜為雲南刺史,後傳下這支段姓。

段氏遷徙分布

早期段姓以陝西、甘肅一帶繁衍最旺,以後段姓大致以此二地為主遷地,擴播四方。

西漢時,段任北地都督,玄孫段貞任武威太守,子孫遂在此世居,日益族大人眾,形成武威郡,尊段貞為開基始祖。

魏晉南北朝之際,段姓或因仕宦,或因避戰亂而遷往各地。

唐代段姓仍以北方人口居多。段一支此期仍多入仕,主居於陝西西安及河南一帶,人丁興旺,家族龐大。

後晉有白蠻(白族前身)人段世平建大理王朝,其子孫相繼統治達三百一十七年之久,致使段姓在雲南發展迅速,

宋元時,北方段姓為躲避金人南下及蒙軍入主中原所帶來的戰禍,而紛紛南下,為南方段姓的發展注入新的力量。

明代有山西大槐樹籍段姓遷於山東、河南、河北、甘肅、陝西、湖北等地。

清代段姓無大規模遷徙之舉,各地段姓繁衍平穩,覆蓋廣泛。

今日段姓以四川、山西、河北、雲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段姓約占全國漢族段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

段氏曆史名人

段幹木:戰國時魏國人,求學於子夏,與田子方、李克、翟璜、吳起俱為魏國才士。其潛學守道,不事諸侯,受到魏文侯敬重,據傳文侯每過段幹木家門,定站立伏於車前橫木,以示尊敬。

段會宗:天水上邽(今甘肅省天水)人,西漢任西域都護、雁門太守等職。為人義氣,重功名,受到各族敬畏。

段安節:唐齊州臨淄人。成式子。自幼喜歡音樂,能唱歌,對音律也頗有研究。著有《樂府雜錄》,記載開元以後的樂部、樂器、節目、演員等。

段成式:文昌子,唐代文學家,官至太常少卿。其人博聞強記,藏書甚豐,撰有《酉陽雜俎》,清人輯其詩文成《段成式詩》。

段思平:五代時白蠻人,世為南詔貴族。初為通海節度使,公元九三七年,建大理國。史稱“大理第一世王”。

段玉裁:字若膺(1735-1815),號懋堂,晚年又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江蘇省金壇人。清代著名文學訓詁家、經學家。有《經韻樓集》十二卷、《詩經小學》、《古文尚書撰異》、《周禮漢讀考》、《儀禮漢讀考》、《汲古閣說文訂》、《說文解字注》及《經韻樓集》等書。

段氏起名規則

1.段(Duan),最好不用聲母時t、n、l的字為名,雙字名應避免全部使用d聲母、uan韻母和去聲字。

2.最好不全用左右結構的字。注意名的意義與“段”字的同音字“斷”的含義相連不要產生不佳的歧義。

3.起名示例:段帥、段明明、段曉陽、段佳言、段貴禹、段麗君、段俊瑤、段成樓、段行、段圭軍、段敏霞、段依佑、段靈傑、段妍妍、段懷傅、段佳旭、段戀、段非言、段嗣明、段沙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