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音:bā
繁體:巴
巴氏來源
1.以水為姓。相傳,上古時伏羲氏有個後裔叫後照,定居於巴水,即今四川東部一帶。他的子孫就以巴水為姓,稱巴氏。
2.以國為姓。周代有巴子國,開始被封的國君是子爵。巴子國轄境相當於現在四川的旺巷。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並於秦。巴子國國君的後代,就用原來的國名“巴”作為自己的姓氏,稱巴氏。《世本》雲:“巴子國,子孫以國為氏。”
巴氏遷徙分布
巴氏已有2000年以上的曆史,最早居住的武落鍾離山,一般都認為在今湖北長陽縣境內。廩君時代以後,巴族的勢力迅速增強,活動的區域相當廣泛。在最北麵,巴族到達了陝西南部漢中、安康一帶,今天的大巴山就名源於巴人。在東邊,巴族似乎一度控製過漢水中上遊地區;在南麵,巴族仍保留了清江上遊的老根據地。到了商代後期,活動在漢水流域的巴人已經和中原地區的商人發生聯係,並且一度成為臣服於商王朝的“子爵國”。但是在公元前12世紀,由於殷商統治者的暴虐,巴人轉而與西遷徙。
巴氏曆史名人
巴蔓子:戰國時期巴國人,官至將軍。周朝末年,國內大亂,蔓子向楚國求救,答應若楚出兵剿亂,則許給楚國三座城池,楚國出兵援助了巴國。內亂平定後,楚王派使者前去接收三城,蔓子說:“藉楚之靈,克濟禍亂,誠許三城,可持吾頭往謝,城不可得也。”於是自刎。當使者事實豐蔓子的頭回報楚王時,楚王敬佩他為人臣子的忠義氣節,就以上卿之禮厚葬其頭,巴國則重葬了他的屍身。
巴肅:東漢名士。字恭祖,渤海人,據記載,他與竇武、陳蕃共謀殺宦官,整飭朝政,事泄後遭到朝廷通緝。他到縣令處投案自首,縣令欲棄官與他一塊逃跑,他堅持不肯。後遂被殺害。
巴泰:清朝漢軍鑲藍旗人。以善戰著稱,因功封一等子爵。官至中和殿大學士。
巴慰祖:清代書畫家。官候補中書。通文藝,精古今文字。
巴琿岱:清代康熙年間任正黃旗洲都統,死後諡號屬恭。
巴氏起名規則
1.巴(Ba),最好不用M、F、P為聲母的字為名。雙字應避免用B聲母的字或A韻母的和陰平調的字。
2.最好首字筆繁末字筆簡。單字名最好是簡筆劃的字。
3.起名示例:巴旭、巴都瑪、巴清清、巴靈琴、巴旭、巴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