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9章 黎(1 / 1)

拚音:lí

繁體:黎

黎氏來源

1.出自九黎的後裔。據《風俗通義》等所載,九黎,古時為我國南方土生土長的龐大種族之一,相傳為少昊(傳說中古代東夷首領)金天氏之時的諸侯。黎曾被封為北正(一說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後裔有以字為氏,稱黎氏。

2.出自黎國後裔。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時有諸侯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長治縣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後以國為氏,姓黎。又據《風俗通義》所載,這兩個黎國均為古部落“九黎之後”。

3.出自帝堯的後代。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後裔,賜爵為侯,並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於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後為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其子孫後以國為氏而姓黎。又據《路史》所載,古黎國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後,封商湯後裔於黎國,後有黎侯豐舒,其子孫有黎氏、犁氏。著一支出自帝堯後裔的黎姓人家,史稱黎姓正宗,後來成了整個黎氏家族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為山西黎氏。

4.少數民族改姓為黎。據《魏書·官氏誌》所載,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鮮卑族複姓素黎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漢字單姓黎氏,是為河南洛陽黎氏。

黎氏遷徙分布

黎姓最早繁衍於古黎國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縣一帶。早在戰國時,黎氏就有向外遷徙的。據《黎氏族譜》所載,戰國時“黎氏之族或因官而處,或避難而居,於是西入梁(今屬陝西)、益(今雲南晉寧縣),東向青、徐(今屬山東、江蘇),南遷交、廣(今屬廣西、廣東及越南北部一帶),北徙燕、冀(今屬河北)”。到漢朝時,黎姓還有遷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晉南北朝時,由於北方戰亂,黎姓家族再次南遷,並在以後的時間裏也主要繁衍遷徙於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遷居。宋、明以後,黎姓逐漸遍布全國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換言之,曆史上,黎氏是我國較典型的一個南方姓氏。

黎氏曆史名人

黎明:宋代長沙(今屬湖南省)人,以孝友信義之高品受人讚賞。

黎貫:明代從化人,正德年間進士,著有《台中稿》、《西巡稿》、《傳閩稿》等文集。

黎淳:湖南省華容人,明朝天順年間狀元,官至南京禮部尚書。

黎恂:貴州遵義人,清代文學家。清心淡泊,用心治學,尤長於詩。

黎簡:清代廣東省順德縣人,著名書畫家,擅畫山水,畫法得元代四大家之妙。

黎靖德:宋代永嘉縣(今屬浙江省)人,曾任沙陽主簿。其博學能文,主持編修過《沙陽縣誌》,著有《朱子語類》。

黎子雲:宋代儋州(今廣東省儋縣)人,家貧好學,常與弟載酒見蘇軾,軾題其別墅名曰:“載酒堂”。

黎公真:元代時任甘泉令,有仁政,深受百姓擁戴,時民畫其像於學舍,以表思念。

黎遂球:番禺(今廣東廣州市)人,明代詩人,亦擅繪山水。

黎民懷:從化(今屬廣東省)人,明代著名詩畫家,擅長詩、書、畫,時稱“三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