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音:bái
繁體:白
白氏來源
1.出自顓頊帝羋姓後裔。相傳顓頊帝的後裔陸終娶鬼方氏為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賜姓羋。季連的後裔熊繹在荊山一帶建諸侯國,定都丹陽。公元740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於公元689年遷都郢,改國號楚。楚平王時,太子建因做晉軍襲鄭國的內應而被殺,太子建的兒子熊勝便逃到吳,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孫子惠王即位後,楚令子西把熊勝招回國,任巢大夫,封在白邑,稱為白公勝。可晉國伐鄭,子西出兵救鄭,白公勝因子西言而無信,發動政變,殺死子西,囚禁惠王,並著手改革朝政以爭取民心,但以失敗告終。他自殺後,其子孫便以祖輩封邑為氏,稱白氏,也有以“白公”、“白侯”為氏的。
2.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孫虞仲的後人百裏奚,生子孟明視。他有二子,一曰西乞術,一曰白乙丙。白乙丙官拜秦國大夫,其後人以字為氏,就是秦國的白氏。
3.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4.遠古時期,我國北部的薑姓部落首領炎帝有一個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脈,為疏通水道做出了貢獻。其子孫便以“白”為姓,稱白氏。
白氏遷徙分布
白姓最早發源於陝西、河南一帶。
戰國時期,河南白姓(白公勝一支)遷入陝西等地。
秦時,始皇一統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於山西太原,其子孫遂世居太原。
魏晉南北朝之際,白仲之後形成太原郡望,進而或遷陝西韓城、渭南;或遷湖北襄陽;或遷河南洛陽,皆在當地發展旺盛。
隋代以後,白姓有更多新鮮血液注入(如“尋根溯源”所注),使得白姓家族更趨繁茂龐大。
唐時白仲後裔白溫,遷華州下邽(今陝西省渭南東北);白鍠居鄭州(今屬河南省);白鍠之孫為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陽(今屬河南省)香山,為白姓遷洛始祖,其後代分衍河南各地,蔚為壯觀。
五代時,白姓遷於古時南陽,後繁衍旺盛,形成當地望族,且以“南陽”為郡望堂號。
宋元時期,有白姓族人為避金人及蒙古軍隊南下,紛紛徙遷南方。但總體看來,白姓仍以北方為主居地。
明朝,白姓作為山西大槐樹移民姓氏之一,分遷於山東、河北、河南、陝西、北京、天津等地。
從清初開始,閩、粵白姓有陸續入居台灣,進而移於海外者。
今日白姓以四川、山西、陝西、河南等省為多,這四省白姓人口約占全國漢族白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
白氏曆史名人
白丹:字圭,河南洛陽人,戰國時水利家、經濟思想家。其主張減輕稅斂、“樂觀時變”、“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白起:陝西眉縣人,戰國時秦國大將,被封武安君。善用兵,屢戰屢勝,長平一役,坑殺趙軍四十多萬,後遭妒自殺。
白建:南北朝時北齊人,曆官進侍中、中書令等,並賜田韓城。
白鍠:白居易之祖父。自幼好學,善於文章,尤工五言詩,有集十卷,十七歲明經及第,官至河南府鞏縣令。
白樸:元代著名的戲曲家。所作雜劇今知有16種,現存《牆頭馬上》、《梧桐雨》、《東牆記》3種,都是描寫愛情的作品,其中前2種最有名。
白英:明代傑出的水利專家,曾為當時禮部尚書疏通河道出謀獻策,特別為大運河暢通做出了貢獻。
白朗:河南省寶豐人,清代寶豐農民起義領袖,反清反袁,打擊殘害中國人民的傳教士。後在虎狼爬嶺戰鬥中受傷犧牲。
白居易:唐代傑出的詩人,貞元進士,曆任秘書省校書郎、左拾遺及左讚善大夫。在文學上他積極倡導現實主義和樸素文風。所著《與元九書》詩論,為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文獻。詩文樸實無華,廣為流傳。
白行簡:白居易弟,當時有名文學家。他長於辭賦,但未有流傳下來,現存傳奇小說《李娃傳》是他的代表作。《三夢記》近於雜錄。
白敏中:下邽人,白居易從弟,唐代大臣。進士出身,曆仕武宗,懿宗二朝,兩度為相,政績卓著。
白玉蟾:閩清(今屬福建省)人,宋代名士,詔封紫清真人。博覽群書,善書,工畫,著有《海瓊集》等。
白景亮:元朝南陽人,知明法律,善於書算,官至衢州路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