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吹毛求疵之人常說,予人讚賞是無益的,認為在教養小孩的時候,絕對不要對他們表現出來的無私、自製或是堅忍而給予讚美。他們給出的理由是,這樣會讓人的成長過分依賴於別人的讚美。但換個角度,是否可以說一個總是被責備的小孩,從未獲得父母或老師的表揚,就更容易思想呆滯,心灰意冷,以致絕望地放棄自己,因為無論他做什麼,都隻有錯的份。在我擔任校長的二十年的時間裏,我發現,適宜的讚賞是這個世上最催人振奮與給力的方式之一。而漠視它,則是故意拋棄這一最兼具強韌與具有美感的自然與道德過程。

不經意間,話題遠離了“可憐”的“冬蟲”以及無情的“入侵者”。對某事進行過分的引申,頗讓人感到遺憾。我以為,在自然過程與道德過程之間過分自由地進行類比,是錯誤的。自然過程的本質,在於其不可避免性與不以意誌為轉移。任何後天的“教育”都不可能讓“冬蟲”在選擇食物時,變得更加明智。而道德過程則是一種選擇的能力,無疑會受到環境與遺傳的限製,但卻紮實地存在著。但這隻“可憐”的“冬蟲”隻是一個寓言故事,象征著日常生活中發生在我們周圍的很多悲傷的事情。但若是我們能轉換一下角度,站在燈芯草的立場來看,就會覺得“冬蟲”屬於那種無私奉獻類型的“人物”了——毫無保留、心甘情願地將“交付”自己的身體,讓種子在此生根發芽,最後冒出青綠的尖頭兒,充滿朝氣,在溫煦的陽光與清新的空氣中搖曳著美感。

逆耳就是忠言?

坦誠地告訴一個朋友的缺陷,這是一種特權還是懲罰呢,這個真的很難說。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兩個相當明顯的缺點,也許這些缺點本身並不嚴重,可能隻是脾氣、禮儀、舉止等方麵的缺點,也可能是讓人惱怒的小把戲、錯誤的辦事方式、厭倦的吝嗇等等。但是,這些缺點卻會招致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不快。讓人難以想象的是,背後的動機竟然如此之無害。比如,我認識一位富人,他為了不付車費錢與酒店費用而絞盡腦汁。我猜想,這種行為根源於一種習慣性吝嗇的欲望。他可能沒有察覺別人會對此有所觀察,或是說三道四。若是他意識到朋友對他這些行為所表示的不滿言語,那麼,他就會狠下工夫去加以改正。生活中還有很多小習慣,比如使用某種牌子的香水,身體洗不幹淨,使用過的牙簽到處扔,清嗓時無所顧忌等,這些習慣在旁人看來可能是極度反感的。在公共場合下,很多社交失禮的情形,比如魯莽、言語唐突、自相矛盾、脾氣暴躁、吹毛求疵,將自己的愛好強加於別人等。這些失禮形成的部分原因,是因為當事者缺乏觀察,有些則純粹是個人自私所致。也許,這些缺點本身都並不是很嚴重的,但要是能鏟除這些缺點的話,將給身邊的人增添更多的愉悅。還有諸如勢利、好管閑事、不守信、侵犯隱私、八卦、炫耀、吹毛求疵等毛病,雖然無損美德或是榮譽,但卻讓他人感到不拘謹,這些都是應該改正的。

問題在於,若當事者是你的朋友,你是否該將這些事實說出來,讓他有所領悟呢?很多情況下,當事人都是毫不察覺自身的這些缺點,因為這些都是從很小的行為慢慢演變出來的。若他生性不敏感,缺乏觀察力,也就難以察覺這些缺點所產生的巨大負麵影響。

容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在這種情形所發生的事情。我認識的一個朋友養成了在打呼嚕發出奇怪聲音的習慣,他說話的時候也不時夾雜著這種聲音,讓他人瞬間陷入沉默,顯得很荒謬,讓人很反感。他的家人都在討論這個問題,最後決定讓一位近親告訴他這個事實。這個親戚也這樣做了。當事者得知後感到很惱怒,口中喃喃不停,堅決否認,並聲明自己將會改變這個習慣。他在很短的一段時間裏做到了這點,不久就故態複萌,甚至變本加厲了。此時,他深信自己已經完全改變了這個習慣。此後,他再也沒有原諒那位親口告訴他這一缺點的親戚。

我的一位朋友想到一個應對這個問題的妙計。他認為告訴朋友他們的缺點這個任務是很迫切的,但又不能讓他的朋友這樣做。所以,他覺得必須要設立一個小型機構,聘請一些“說真話”的檢查者搜集一些反映上來的材料。當報告的內容得到了足夠的證據支持時,這個機構就會考慮對當事人給予反饋,當然這需要一定的費用。“說真話”的檢查者拋棄偏見與成見,若是可能的話,最好站在公正與客觀的立場跟當事人談心,告知當事人這些缺點。我的朋友肯定地說,這個機構必然要比立法工作更能給家庭帶來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