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豫山書院(2 / 3)

這天開始講解論語中有關“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一段,從財富的獲得方法講到為商之道,中間夾雜一些“君子愛財取之以道”之類的說法與解釋。寧毅上輩子是幹這個的,不論古文,如果單純要抒發一段感慨,足以拿到現代大學裏去給博士生講課。但眼前是一群不足十二歲的孩子,隨口提幾句他便不再多說,隻是例舉幾個小例子打趣一番,隨後說到濮園詩會的六船連舫,再又說到赤壁之戰,開始給一幫孩子說起赤壁的故事。

這年頭有關三國的故事主要還是陳壽的《三國誌》,寧毅沒讀過,講的是三國演義的套路,現代又經過各種文藝作品的潤色,趣味性與YY度十足,從曹操八十萬大軍南下到周瑜打黃蓋,連環船,草船借箭,一幫平日裏就沒聽過多少故事的孩子滿臉都是紅撲撲的,興奮不已,不時發言:“先生、先生,接下來呢……”說到一半這幫孩子才安靜下來,因為山長蘇崇華正走到課室旁邊,背負雙手麵無表情地站在那兒,但即便是這樣,也改變不了一幫孩子臉上那興奮的神情。

寧毅既然已經說起來了,自然不會為了這點小事而分心,繼續一路說下去,待到接近中午時方才說完火燒連環船,蘇崇華就一直在外麵站著聽,也難以說清楚他到底是個怎樣的表情。寧毅說完故事,在宣紙上寫下比較喜歡的一首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教課沒有黑板,寫起東西來很不方便,寧毅如今對教師事業有幾分熱愛之心,一邊寫一邊想自己應該“發明”塊白板什麼的,拿炭筆寫寫也比沙盤好用,他寫完之後一幫學生忙著抄在紙上。走出門外,蘇崇華迎了上來,沒什麼表情的臉上也露出了笑容。

“賢侄高才,對三國魏晉史竟有深入研究,方才那故事,想是取自陳壽的三國吧?”

若是秦老在這,說不得要把寧毅罵上幾句,說他瞎掰胡謅,誤人子弟之類的。實際上真正的三國誌哪有這麼精彩,譬如草船借箭一節,其實是孫權開了船出門轉悠被箭射,船身的一邊被射的箭太多,差點傾覆,於是孫權下令將船掉頭,用另一邊去承受箭矢,才讓船身取得平衡揚長而去。寧毅隻看過三國演義的電視劇什麼的,蘇崇華也沒看過三國誌,方才在後麵將寧毅說的故事當說書來聽的,聽得過癮,這時候過來讚他學識淵博,故事引人入勝。

不過,讚幾句過後,卻也旁敲側擊地提點一番,不要對這幫學生這般客氣。如果寧毅此時已經是個五六十歲的老學究,對方大抵不會說這些,隻不過他眼下看起來隻是二十出頭,嘴上沒幾根毛,便需得對這幫孩子嚴厲一點,方顯師道威嚴,顯然對於寧毅上《論語》課卻講三國是不滿意的,特別是講得這麼生動,儼然茶樓說書。寧毅點頭受教,謙卑恭敬,轉過頭隻當沒聽過。

隨後蘇崇華邀他在書院吃午飯。一般來說,普通的小門小戶每日都是吃兩頓,有的兩頓都吃不起,不過蘇家家底雄厚,還是多加了一頓午餐的,隻是不正規,有時候也用糕點代替。寧毅婉拒掉對方的邀請,一路回家換了衣服,隨後拿給小嬋,預備洗淨之後送還秦老,掉河裏的事情卻沒跟她說,免得她大驚小怪找一堆藥給自己吃。寧毅在書院上課這幾天,小嬋已經不是隨時都跟著他了,上午空出來處理其它事情。

到得下午,便又去秦淮河邊下棋。其實秦老也是個怪人,寧毅以前就覺得他多半當過官,今天早上去到對方家裏,就更加篤定這一認知,那家中許多風格擺設不可能是普通人能有的,再加上談吐與眼界,這樣的人,居然每天跑到河邊擺棋攤,倒也真是奇怪。

今天過來的時候,早已有另一名老者在這裏與秦老下棋了,老者姓康,與秦老年齡相仿,家境殷實,老太爺做派,出門穿得金碧輝煌,帶兩名小廝兩名丫鬟開道,這家夥樣子嚴厲,嘴巴也比較刻薄,不過棋力甚高。每次見到寧毅批評他的棋路“簡直下流”、“毫無君子之風”、“豈可這般死纏爛打”、“小輩可惡”,一轉頭,便將這棋路吸收過來,稍稍修改之後與秦老大戰,其實秦老段數比他更高,將一種新思路吸收之後改得毫無煙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