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蘭的山穀腹地有一座考察站,站旁就是大名鼎鼎的“範達湖”。日本科學家對“範達湖”的水溫進行了測量,結果讓人驚訝。水溫在三四米厚的冰層下是0℃左右,水溫在15~16米深的地方升到了℃,到了40米以下,水溫竟然達到25℃,跟溫帶地區海水的溫度不相上下。
水溫為什麼會上冷下熱呢?各國聞訊趕來的科學家爭論不休。有專家堅持是太陽輻射透過冰層和湖水,將湖底、湖壁烘暖了。湖底的鹹水吸收了太陽能,溫度升高,而鹹水和淡水比重不同,使得湖水沒有上下的交流,湖水的溫度也就下熱上冷了。
撇開南極洲晴好天氣較少的因素不算,由於水是熱的優良導體,即使湖水不上下交流,溫度仍然會在湖水中傳播,使得湖水整體溫度一致,因此太陽輻射說顯得很無力。
有人認為是距範達湖50千米外有座活火山,火山活動的地熱就使得範達湖水溫出現奇異現象。可是有證據表明,範達湖地下不存在地熱活動,地熱說不能自圓其說。最後美國學者威爾遜和日本學者鳥居鐵提出新的論點,他們堅持了太陽輻射的說法,認為上層水和空氣接觸,存在失熱現象,下層的水受到上層水的保護,熱量流失得較少,可以保持較高的水溫。這種論點得到了科學觀測記錄的支持,較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