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魚(又名食人鯧)主要分布在安第斯山脈以東、南美洲的中南部河流、巴西、圭亞那的沿岸河流,其中又以亞馬孫河分布最為廣泛。
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但食人魚“魚如其名”,以短小的身軀卻能啃下比自身大幾十倍的動物。
食人魚最早由美國探險者杜林發現。杜林把一頭山羊用繩子綁住推入亞馬孫河中,不到幾秒鍾,湖水便猛烈地翻騰起來。5分鍾後,他拉起繩子一看,隻剩下了一具山羊的骨骼,骨骼上的肉已被啃得幹幹淨淨。
那麼,短小的食人魚是如何在短時間把山羊吃得隻剩下骨頭呢?
這是因為它的頸部短,兩顎短而有力,下顎突出,牙齒為三角形、尖銳,上下互相交錯排列。這構造使得它上下脖的咬合力大得驚人,可以咬穿牛皮和硬邦邦的木板,甚至是鋼製的釣魚鉤。食人魚咬住獵物後緊咬著不放,以身體的扭動將肉撕裂下來,而它凶猛的性情在聞到血腥後會變本加厲起來,變得瘋狂異常,不停地用它鋒利的牙齒撕咬獵物。更為可怕的是,食人魚一般成群結隊出動,在一條頭領魚的率領下,它們目標一致,行動劃一,這樣它們對任何大型動物都照咬不誤。
不過出人意料的是,食人魚單獨的時候就顯得有點兒可憐巴巴,和它與同伴成群結隊時的氣勢洶洶大相徑庭。食人魚單獨的時候,甚至會被稍微大一點的響聲所驚擾。
那麼,如此凶猛的食人魚會不會使得河流裏的魚類消亡殆盡呢?
根據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一旦生物鏈最高端的動物無限繁殖時,處在它下麵的生物數量就會大大減少。最高端的動物的食物減少後,自身的數量也會相應地減少,而且處在下麵的生物也會不斷進化,以逃避天敵的捕食。總之,生物鏈上的動物在數量和實力上一直保持著動態平衡。
在現實中,還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由於亞馬孫河渾濁無比的河水,使得河水能見度不超過1米,這給攻擊距離為25厘米左右的食人魚帶來極大的不便。而且,食人魚的速度不快,以至於有些魚憑借自己的高速遊動,能夠迅速擺脫一群食人魚的攻擊。
正如上麵所說的,處在生物鏈下麵的生物也會在生存競爭中不斷進化,發展自己的“獨門絕招”。例如,一條電鰻所放出的高壓電流就能把30多條食人魚電死,然後再慢慢吃掉。
食人魚的存在,改變了我們對“弱小”動物的固有感知,真的是“魚不可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