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是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小說是虛構的,但需要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所謂“文學來源於現實”,作者羅貫中並非胡思亂想,隨意發揮。也許有些內容讓人難以置信,然而現實中卻有它們的影子,比如書中曾描繪了“四大毒泉”的故事,那麼,四大毒泉是怎麼回事呢?

書中講到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在第四次灰溜溜地被放回來之後,孟獲到禿龍洞主朵思大王跟前哭訴諸葛孔明欺人太甚。不料禿龍洞主朵思大王誇下海口,要讓蜀兵“一人一騎不得還鄉”。朵思大王為何如此胸有成竹呢?原來禿龍洞附近有四個毒泉,“一名啞泉,其水頗甜,人若飲之,則不能言,不過旬日必死;二曰滅泉,此水與湯無異,人若沐浴,則皮肉皆爛,見骨必死;三曰黑泉,其水微清,人若濺之在身,則手足皆黑而死;四曰柔泉,其水如冰,人若飲之,咽喉無暖氣,身軀軟弱如綿而死”。果然,蜀兵喝了啞泉水,一個個指著自己的嘴巴就是說不出話來。

孟獲所在的部落位於今天雲南境內,那雲南有沒有這樣的四個毒泉呢?

在雲南保山市騰衝縣城東北有個小石塘村,這裏有一處毒氣泉遠近聞名,當地人說如果有鳥兒從這個泉水的上方低空飛過就會不打自墜,一個個被“扯下來”毒死,“扯雀泉”由此得名。有人認為扯雀泉就是小說中的“柔泉”。經過分析,發現扯雀泉噴出的氣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硫化氫,這兩種氣體會導致人昏迷、中毒死亡。在泉的周圍經常能看到一些被熏死的老鼠和鳥類的屍體。有專家做實驗將一隻活公雞放入泉坑,公雞馬上變得遲鈍呆滯,90秒鍾後大口喘氣,8分鍾後斃命。如果人走近扯雀泉,會感到鼻眼受到強烈刺激,而且會頭暈惡心、手腳無力、呼吸急促。如果時間再長一些,“咽喉無暖氣,身軀軟弱如綿而死”的情況並不難預料。這樣的實驗結果讓人們相信,朵思大王的“柔泉”並不是信口雌黃的。不過,《三國演義》中提到的柔泉並非溫泉,而是其水如冰的冷泉。那麼,雲南有沒有冒出毒氣的冷泉呢?看來還需要進一步勘察調查。那其他的三種泉水存在嗎?

從小說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推斷出所謂“滅泉”,很可能是水溫極高的溫泉。雲南全省已發現了480餘處溫泉,是地熱資源十分豐富的省區之一。那麼溫泉的溫度究竟有多高呢?有“熱海”之稱的騰衝縣,90℃~105℃以上的沸泉就有10來處,其中以硫黃塘沸泉名聲最大,水溫始終保持在96℃以上,俗稱“大滾鍋”,羅貫中借朵思大王之口說“與湯無異”實在是名副其實。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有人真的掉進去,難免“皮肉皆爛,見骨必死”。

有人推測,所謂“啞泉”,可能是含硫酸銅(膽礬)——俗稱為“膽水”的泉水。雲南處在“三江多金屬成礦帶”的主體位置上,整個雲南省內銅礦資源豐富,開采曆史悠久,最早的東川銅礦自東漢起就開始開采。雖然礦石中銅的硫化物不會溶於水,在微生物氧化硫硫杆菌等的作用下,變成硫酸鐵和硫酸,氧化、分解和溶解了礦石中的其他金屬,形成硫酸銅溶液(膽礬),於是就產生了這種“膽水”。

膽水飲後引起的銅鹽中毒症狀是:嘔吐,惡心,腹瀉,說話不清,最後虛脫、痙攣而死,與《三國演義》上描寫的很相像。專家估計救了諸葛亮部下性命的安樂泉,大概就是堿性水,使銅鹽產生不溶性沉澱物。蜀軍飲了此泉就等於洗了胃,減輕了中毒症狀。當然,“啞泉”是膽水泉的說法,也不過是人們的猜測而已,至今還沒有發現類似的泉水。

至於與“黑泉”相類似的“水微清,人若濺之在身,則手足皆黑而死”的泉水,至今也沒有找到,還是個難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