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節是泰國的重要節日,每年到農耕節時泰國都要在曼穀大王宮旁邊的王家田廣場舉行大典。農耕節大典始於13世紀的素可泰王朝。節日由占卜師選擇在每年5月(泰農曆6月)的一個吉日良辰舉行。
農耕節慶典按照婆羅門教的習俗舉行。主犁官在號角樂聲中扶著由兩頭白公牛拉的金色木犁耕田6圈,兩名挑金擔和兩名挑銀擔的少女跟在木犁後麵,主犁官不時從金擔和銀擔中抓出一把把穀種,撒在田裏。耕田播種儀式後,圍在廣場四周的成千上萬的人們湧進田中,從土壤中挖出種子,連泥土裝進塑料袋中,帶回家去。他們相信,這些種子和王家田的“聖土”會帶來豐收和好運。
犁田之後,司禮官員為兩頭耕牛送上豐盛的飼料,包括稻穀、玉米、綠豆、芝麻、青草、水和米酒。兩頭耕牛選擇了青草和玉米,占卜師宣布說,牛選吃了兩種飼料預示著今年五穀豐登。
泰國人重視農耕,中國人也很重視。我們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家的命脈,所以曆代統治者尤其是明清時期的帝王們非常重視農業生產,為了顯得重視,皇帝每年都會親自耕種一塊地,這就叫親耕。也就是皇帝親自耕田,表示天子勸農勸稼,祈求年豐。
北京先農壇前有個觀耕台,往往是皇帝親耕完畢後,在那裏觀看大臣們繼續耕作的地方。現存的觀耕台為清乾隆年間建造(明代為木製高台),台高近兩米,東、西、南三麵設九級台階。台上四周有漢白玉石欄板,望柱頭為龍雲雕刻,地麵方磚細墁。台底須彌座由黃綠琉璃磚砌築,琉璃磚上雕刻花草圖案。
觀耕台的南麵,有一塊大約1.3畝左右的土地,那就是親耕田。民間有句俗話叫做“一畝三分地”,這個典故其實就是從這來的。
皇帝的一畝三分地,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若是讓皇帝一個人全部耕完,估計也能累他個半死。皇帝象征性地耕過一陣子後,自己登上地北麵專門建成的“觀耕台”,監督著宰相、六部九卿替他耕。這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大臣們哪是幹農活的料,每個人象征性地耕上幾犁,接著便由一畝三分地所轄的縣官來耕。
當然了,皇帝親耕也隻是一個儀式而已,可是曆史上還真就有皇帝親自耕完的。比如康熙皇帝,在他50歲的時候,也就是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他就親自持犁,耕完了這一畝三分地。為的就是向天下人昭示農業是根本,是不能忽視的大事。
有真幹的,就有幹不成的,康熙的後代子孫嘉慶皇帝曾經鬧出過笑話,在他裝模作樣親耕的時候,沒想到大臣們找來的牛突然發起了脾氣,就是不服管教,四處亂竄,儀式搞成了一場笑話,嘉慶皇帝氣的鼻子都歪了,那些主管的大臣們可就沒什麼好日子過了,全部受到了懲處!
在人類發展的曆史長河中,很長一段時期是不存在或者說沒有形成節日文化的。山中無曆日,寒暑不知年。後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宗教的產生和活動的頻繁,需要在一些比較固定的日子裏進行勞動休整,開展娛樂活動,或舉行某種祭祀儀式,於是逐漸出現某種節日。加之,天文曆法知識的不斷豐富,也為節日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