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遺留千年的古跡(4)(2 / 2)

泰山無字碑是何人所立?

泰山之稱最早見於《詩經》,“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五經通義》雲:“宗(泰山),長也,言為群嶽之長。”泰山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泰山是中國曆史上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同時泰山也是佛、道兩教興盛之地,是曆代帝王朝拜之山。曆代帝王所到之處,建廟塑像,刻石題字,留下了眾多文物古跡。泰山是五嶽之一,又稱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等,是中國名山之冠。泰山位於我國山東省中部,其山勢雄奇,景色秀麗,居五嶽之首,故泰山在古代又被稱為“五嶽之長”、“五嶽獨宗”、“五嶽獨尊”。在泰山玉皇頂玉皇廟門前有一座高6米,寬1.2米,厚0.9米的石碑。碑頂有石覆蓋,碑身石色黃白,形製古樸渾厚,但是石碑上卻連一個字也沒有,因此,這座石碑也被人們稱之為“泰山無字碑”。也正因為它沒有任何文字,所以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研究它,也形成了許多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無字碑是秦始皇所立。其根據是古人一些關於無字碑的詩文。明朝王在晉曾吟:“東海長流石未枯,山靈愛寶隱元符;縱教烈焰焚經史,致使秦碑字也無。”清代乾隆皇帝更斷言:“本意欲焚書,立碑故無字;雖雲以身先,大是不經事。”但是這卻與史書記載有很大矛盾。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與原魯國的儒生討論封禪望祭山川的事情,於是“上泰山,立石,封,祠祀……泰山無字碑刻所立石,其辭曰:皇帝臨位,作製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同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這段記載證明秦始皇雖然確實在泰山立過碑,但是立的是有文字的石碑,而不是無字碑。再者,秦始皇焚書是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接受李斯的建議後才發生的事情,他不可能在六年前就有焚書的計劃,還因此立碑。有人提出另一種推測,認為此碑原來是有字碑,但是經過風雨的侵蝕,文字被風化剝落,就形成了今天的無字碑。但是這一說法也存在問題。觀察現存的無字碑,其風化情況並不嚴重,而且它在宋代已經被稱為無字碑。而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由丞相李斯篆書鐫刻的胡亥詔書在宋代尚能辨認146個字,明代嘉靖年間也還殘存29個字,如果無字碑也是秦代所立,那麼到了宋代不可能剝蝕得一字不存。那麼,無字碑既然不是秦始皇所立,又是誰所立的呢?第二種觀點認為是漢武帝所立。據《史記·封禪書》記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前往泰山封禪,“東上泰山,泰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巔”。可見,漢武帝確實在泰山上立過石碑。而且史書上都隻說漢武帝“立石之泰山顛”,卻沒有“刻所立石”的記載,因此說無字碑是漢武帝所立,並不是沒有根據的。清代顧炎武在《山東考古誌補錄·辨無字碑為漢碑》中力主無字碑就是漢武帝所立。他說:“始皇刻石之處凡六,《史記》書之甚明……無不先言立,後言刻者。惟於碣石則雲刻石碣門。門自是石,不需立也。古人作史,立字之密如此。使秦皇別立此石(指無字碑),秦碑焉得不記?使漢武有文刻石,漢史又安敢不錄乎?”其意思是說《史記》記載秦始皇立石和刻石分得十分清楚,《史記》對“立”和“刻”都作了明確的記載。如果秦始皇在泰山立了一塊無字碑,《史記》是不可能不記載的。同樣,如果漢武帝在泰山立碑刻文,《史記》、《漢書》也是不可能不記錄的。顧炎武的說法雖然看上去十分有說服力,但仔細思考卻仍有許多的疑問:雖然《泰山誌》載《阮氏封泰山論》稱“秦始皇、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議封禪或行或不行,非也。此皆易姓一天下之君,當刻石紀號也。漢武帝、魏明帝、北齊文宣王、唐高宗、玄宗、宋真宗、明成祖封禪或行或不行,亦非也。此非易姓一天下之君,不當刻石紀號也。”意即不是開國皇帝,是沒有資格在泰山刻石紀號的。但是以漢武帝好大喜功的性格,他會放棄在泰山碑上留下文字的機會嗎?而漢武帝完全可以援引秦二世胡亥的做法來為自己歌功頌德。看來,無字碑究竟是誰所立,還需要更多的證據才能找出答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