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動石銅山風動石
聳立在陡崖上,石高4.73米,寬4.57米,長4.69米,重200噸,正可觀其偉,側可觀其奇,背可觀其險。從背麵看,狀如玉兔的石岩伏在外傾的石盤上,巨大的石球,懸空而立,搖搖欲墜,令人心怵;從正麵看,石如蟠桃,底部呈圓弧形,貼石盤處尖端僅數寸,懸空斜立,狂風吹來,搖晃不定,石體正麵,有明武英殿大學士黃道周等人所題“銅山風動石”大字,筆力雄渾遒勁。在風動石前的一塊方石碑上刻有明朝督撫程朝京的詩:“造化原來一隻丸,東封幽穀萬層巒,天風吹向關中墜,海飆還得逐勢轉。五丁欲舉難為力,一卒微排不飽餐。鬼神嗬護誰能測,動靜機宜在此觀。”盤石右側有明代霞山居士題寫的“東壁星暉”四個大字,風動石巍然“擱”在一塊臥地凸起且向海傾斜的磐石上,兩石的接觸麵僅為十餘平方厘米。當海風從台灣海峽吹來的時候,強勁的風流會使風動石微微晃動,讓人覺得其岌岌可危,海風停後,風動石也隨之平穩如初了。此時人若仰臥盤石上,蹺起雙足蹬推,巨石也搖晃起來,但又不會倒下。人們站在風動石下麵,有一種驚險的感覺,歎為天下奇觀。風動石與周圍景色交相輝映,構成東山島上的亮麗風景線。被來此參觀的人歎為天下奇觀,故名“風動石”,詩曰:“風吹一石萬鈞動”。人力也能晃動風動石。如果找來瓦片置於石下,選擇適當的位置,一個人就能把這碩大的奇石輕輕搖動起來。此時,瓦片“咯咯”作響,頃刻化為碎粉。關於風動石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明朝嘉靖年間,海上倭寇侵擾東山島,企圖搶走這奇異的風動石,用了數艘兵艦,套上繩索,拚命拉它,可是倭寇費盡了力氣,隻聽到“嘣”了幾聲,繩索全斷了,倭寇紛紛掉落海裏,十分狼狽,風動石卻依然屹立在原地。關於風動石,曆代名人吟唱甚多,如明代文三俊詩曰:“是石是星麗太空,非風搖石石搖風。玉球風動石雲根直締槐杓上,月館堪梯小八鴻”。1918年2月13日,東山島發生7.5級地震,山石滾落,屋倒人亡,可風動石卻安然無恙。“七七事變”後,日軍企圖搬走風動石,日艦“太和丸”用鋼絲索係於風動石上,開足馬力,可多條鋼絲索被拉斷了,風動石卻紋絲未動,最後日軍隻得放棄這一企圖。此外,我國福建省泉州靈山上有塊巨大的風動石,上刻“碧玉球”三個大字,故稱“玉球風動”。這塊奇石高4米多,周圍要10多人牽手合抱,估計重約50噸。它是一塊天然奇岩,略呈長方形,上端四角稍圓,下部一邊貼在山上,另一邊向外斜削,形成一道縫隙,遠遠望去,奇石宛如玉球,每當大風來時,發出颼颼的震動聲,乍看像是搖搖欲墜,驚險異常,其實穩固無比,有驚無險。每當遊人至此,都喜歡一層手腳,使出渾身氣力推它,玉球馬上就搖動起來,還能聽到嘶嘶的響聲,不過即使這樣,玉球仍然紋絲不動,牢固不移。這塊玉球的上部圓滾滾的,下靠山岩,重心平衡,一般的外力作用,隻能使它搖晃,而不至於使它傾翻。這在物理學上稱為穩定平衡。如果外來的拉力或推力,沒有把玉球風動的重心移動到底麵以外,這塊巨石總是像“不倒翁”一樣,一晃一搖的,盡管會歪一下,但又會恢複原處,確也奇趣橫生。難怪遊人聞風而至,傳說有聲有色。風動石曆經滄桑,依然斜立如故。它的來源又是哪裏呢?有的人認為是從天上掉下的隕石,有的人認為是海陸變遷時從海底浮上來的。那麼風動石為何會遇風動搖呢?風動石是怎樣形成的呢?有人認為可能是風動石受到地球磁場的引力才不至於被大風吹倒,各種說法不一。至今風動石還有許多沒有解開的問題,等待科研人員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