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將這首詩記記在手機上,隨後清空了郵箱,離開網吧。出了網吧,我試著用手機撥打了三次那組數字,結果都是此號不存在。後來又加了一串區號,也是無果。看來這不是號碼吧。
網吧裏許安安的家不遠,我在一路上都在考慮該不該把數字的事告訴她。直到她為我開門時,我才做出了決定。
對她道:“剛才我上網時,收到了一串李慧峰給我的數字,你看看有什幺意義沒?”說著,我將手機遞給她,數字我已經打在屏幕上了。
她看了十幾秒,便將手機還給我,道:“連著的九位數不能解碼吧?應該是電話號碼,你有沒有試著打過去看看?”
我道:“試過了,加了區號,還把數字反過來打了一次。都是無果。對了,有件事得求你幫忙。”
“什幺事?”她問的時候表情很是古怪,看來頗有些害怕我會提出什幺詭異的要求。
我見她這個表情,趕緊解釋道:“我跑了一天,有點餓,你家有沒有吃的,另外今晚我能不能睡這裏?也好幫你照顧武原。”
許安安瞪了我一眼,道:“武原來時身上帶了點錢,既然你是他找來的,你的飲食和房租,就在他的錢裏扣吧。不過你要睡沙發,我睡客臥。”
大約十分鍾後,許安安把熱好的飯菜擺了一桌,多是些家常菜,如火鍋肉,粉蒸肉之類的。
這些菜大概都是她自己做的吧?我心裏想著。她放下菜,端了一碗粥走進廚房,臨進房門前對我道:“老實吃你的飯,如果敢偷看……”
說到這,她做了個割喉的手勢。
她作出這手勢時的表情極為凶狠,我沒再敢往廚房裏看,而是低頭吃飯。接觸了一天,我基本已經能看出她圍巾下的各類表情特色了。想來她帶圍巾不是為了掩飾感情吧。
吃晚飯,我開始研究那首詩。
巍巍山中寺,不知幾多僧。
碗有三六四,夠用無需爭。
三人一碗飯,四人一碗羹。
請問能算者,幾多僧飯羹。
其實這首詩我早就見過,第一次看到這首詩,是在明朝珠算大師程大位的《算法統宗》一書中,隻是現在這首詩的內容變化了一些,好需要思考一下。
程大位在諸多古代名人中幾乎沒什幺聲望,隻有愛好古代數學的人才知道一點他的信息。記載中他精於古代篆書,對算術也是極為精通。
他一生都遊學在外地,通過經商來賺取學習的資金,轉而又用這些錢購買書籍閱讀。《算法統宗》就是他晚年的學術集成。
書中對數學的描述,有種渾然天成的感覺。加上程大位對古篆的研究,算法統宗的言語間總帶著種數學不曾有的特殊氣息。也正因為此我在上學時便抽出過幾天來讀這本書,尤其喜歡用書中的謎題來說明解碼方式。
想到上學時我的一些事情,我不禁笑了笑,與此同時,突然被人拍了下肩膀。
抬頭看時才發現,許安安不知何時已經坐到了我旁邊。
“看什幺呢?”她對我道。
“這是今天上網時收到的一首詩,我在大學時和武原常研究這些。”我被她嚇了一跳,聲音還帶著顫抖的回了句。
她盯著手機上的詩句看了一會,道:“幾多僧飯羹?就是說要算有多少和尚,多少飯碗,多少羹碗?”
我點點頭,道:“每人用了三分之一的碗吃飯,四分之一的碗吃羹,合起來就是說每人用了十二分之七個碗。用364除以十二分之七,等於用364乘以七分之十二。所得到的數字就是七分之四千三百六十八。變成整數就是624。也就是說,一共有624名僧人。624除以3等於208,即有208隻飯碗。624除以4等於156,即有156隻羹碗。這種題在大學時常被我當做解密信息發給同學。不過加上這個,就有兩組九位數密碼了,沒什幺用。”
許安安被我說的數學內容弄得有些暈,事實上我這個答案也是剛才心算了許久所得,否則怎幺能說的這幺流利呢。
她想了一會,道:“如果這不是密碼就好了,如果是電話號碼或者電子郵箱地址,就好解釋多了。”
聽她說到這,我突然一震,很自然的接了句:“如果是密碼,而之前那組數字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