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多久霧中又傳來了人聲,眾人聽得叫聲淒慘,便一哄而散,縣令也隨人群逃至城內,避於智度寺中。
直至第二天清晨,聽聞霧氣已散後,縣令才派人前去查看。縣令再派人到山上時雲霧已經散去,程先生滿身是血倚在山下的小亭中,衙役上前觀察,發現程先生嘴唇黑紫,臉色十分蒼白,似乎是得了某種怪病。
幾人合計之下趕快將程先生帶回了縣令所在的觀音寺,縣令急召郎中前來醫治,郎中遍施良藥,半日之後程先生身體逐漸轉好,時至半夜慢慢轉醒。
縣令上前詢問山中情況,程先生皺眉答道:“初入山時妖物以雷雨交加,我以家門秘術驅散,風雨停息後一陣大霧,霧中有一龐然大物時隱時現,難辨其首尾,再要念咒時身邊忽然慘叫連連,我懷疑是同伴遇襲,忙取出鐵尺前往查看,不想未走幾步竟被一怪物擋住去路,這怪物身形巨大,身上長有粗長黑毛,麵目藏再霧中,不能辨認。我以鐵尺連點其腹部數十下,竟然沒有對怪物造成損傷,怪物一掌拍來霧氣隨之一震,正中我的胸口,想必它是當我死了,才轉身離開。”
縣令查看程先生傷處時確實見到一處掌印,比尋常人的掌印大上三倍不止。
縣令猜測是否是猩猩一類的野獸,程先生否認,他認為當晚在客棧襲擊他的黑影必然也是此物,隻是那黑影比這怪物小了很多。
程先生與縣令談至淩晨,自稱不能助縣令伏妖,但可以推薦一人前來,這人是長沙顯通觀內一掛單道士,每年雲遊四方十個多月,但每次都會來長沙住兩天,這兩天他正在觀內修行,可以速去求助。
顯通觀在長沙城內,是唐代仙女邊洞元修煉飛升之地,唐明皇製褒詞立碑。
《墉城集仙錄》記載:邊洞元,長沙範陽女子,幼而高潔,仁慈好善。每霜雪凝,鳥雀饑棲。必求穀以喂之,歲月既深,鳥雀而識之,或飛名前導,或翔舞後隨。年十五,白其父母,願得人道,父母未之許也。即笄,誓以不嫁。此舉感於仙界,一日一老叟賣藥至此,賜仙丹服之,這年七月十五日辰時,天樂滿空,紫雲繚繞,眾仰見洞元升天,幡旌羅列。直南而去,午時雲霧散,太守具已奏聞。是日已刻,大唐明皇見一女道士,進曰:妾幽州女道士邊洞元也。今日得道升仙,來辭陛下。言畢冉冉而去。
唐明皇查實此事,名其觀為登仙觀,樓曰紫雲樓,命校書郎王瑞徑之為碑以紀其事。後稱為顯通觀。
此觀於山中一事中被毀,今已無考。
縣令得知顯通觀有高人能除妖孽後馬上名人前往顯通觀,請高人出山降妖,誰想顯通觀除了一名看門老道士外就再沒有什麼道士了,老道士眼神不好,耳朵不靈,縣令用了半天時間才把事情的前後給他講明白。
誰知老道士竟自稱絲毫不懂得降妖之法,一輩子沒見過妖魔,要他降妖根本不可能。
縣令隻得命人送老道士回觀,再去請教程先生,沒想到程先生的房間早已經空空如也,程先生所帶來的衣物也一起消失了,連書信也沒留下一封。
縣令簡直欲哭無淚,隻好一麵命衙役封山,命客商改路,一麵暗中派人尋訪高人,尋訪半月有餘,所謂高人來了不少,不是未上山被風雨擋回,就是上山後有去無回,這樣的情況又維持了兩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