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先生如此描寫他優柔寡斷的行為:
“我很好說話,我確信這是小曼愛上我的一個原因。但我漸漸把她氣得要發瘋了。我從不表示自己的意見,也從不肯對任何大事小事下決定。我通常的反應是說:‘任何你喜歡的事我都覺得好,親愛的。’我知道有時小曼很想打我一頓。她一定覺得什麼事都必須自己來,外加一個多餘的累贅——我。她告訴過我,她希望至少有一次,能真正就不同的觀點與決定討論一番。”
還有—件可以把女人氣瘋的事,就是男人不斷地發問。甚至十多歲的少女也說,最討厭打電話來約她們的男孩子第一句就問:“你星期天晚上忙不忙?”我們都知道他想幹什麼,如果她說不忙,他才有膽子約她出來,如果她說忙,他就會趕陝轉換話題。但女孩子更希望聽見的說法是:“我星期天晚上想請你出去玩一如果你有空的話。”我們知道這中間的差別似乎很小,但女孩子會因為他有勇氣直說心裏的話,不是隻提一個泛泛的問題而佩服他。何況,問她忙不忙,使她覺得說不忙很蠢。在她看來,這麼回答好像是承認:“那天我無事可做,因為沒有人要追我。”或“我不忙,沒有別人要約我。”
往往當一個男人用問問題代替直接表示內心的願望時,女人不說出口的反應是:“如果他非問不可,我隻好說不。”應該用:“我想吻你”取代“我能吻你嗎?”應該說:“我要買件禮物送你”,而不是“你要我買禮物給你嗎?”
討厭大權獨攬的男人
有些男人認為一切決定的大權應該掌握在他們手中。這種人會自豪以陽剛自詡。但是—個兼具剛毅美德與民主領導作風、願意接受妻子意見的男人,跟一個暴君是截然不同的。
李大哥跟我分享他新的領悟:
“過去我把妻子當木偶一般,隻許依照我的指揮動作。我決定什麼時候該有小孩,我們住的房子、開的車子、來往的朋友,一律由我挑選,我控製一切。我決定什麼時候去什麼地方度假、她該煮什麼樣的飯菜,我們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做愛,也全都得聽我的。”
“我們結婚時,我妻子才19歲,我已29歲。她的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遺棄了她的母親,所以她很喜歡我主宰一切的個性。我也喜歡扮演父親的角色,但漸漸她失去了新鮮感。現在她已35歲,她不斷告訴我,她希望在婚姻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尊重,她要的是共同生活,而不是接受獨裁統治。我終於了解,除非我開始把她的意見和需要列人考慮,學習磋商技巧,否則就會有麻煩。”
當一個男人說出他的看法,或決定什麼事情時,應該永遠附帶一句:“你覺得怎麼樣?”或“你喜歡哪一樣?”他必須願意偶爾改變他原來的計劃。這是為愛妥協的一部分。
討厭不支持甚至妒忌自己的男人
小王說:“當我的妻子決心回學校讀書,取得師範學曆時,我簡直氣瘋了。我對她大吼說:‘好啊,你去啊!你從來就不是什麼好學生!’更糟的是,我說我不懂她想證明什麼事。她難道嫌我賺的錢不夠多?我還說,她去玩扮學生的遊戲,甭想我資助一毛錢。我真的言出必行,妻子不但得照顧孩子,還得做全部的家事。她根本沒空看書。我真的以為,隻要使她‘一無所有’,她就會永遠對我忠心耿耿。結果她一科未及格,另外兩科也都在及格邊緣。她現在的心情,不用我說別人也猜得到。即使要花我下半輩子所有的時間,我也要鼓勵她再試一次,而且我要全力幫助她。”
老張告訴我,他身高155厘米的妻子,因體形肥胖而決心減肥,正在努力節食。他說:
“我破壞妻子的行徑實在太惡劣了。我會故意買點心和冰淇淋回家,對她說,反正她瘦一陣子又要胖回來的,何苦如此折磨自己?我拚命說服她,她是個缺乏意誌力的人,同時在她麵前大吃冰淇淋。真正的原因是,我害怕她一旦減肥成功,就會丟下我去找別的男人。我從來沒有想到,如果我支持她達到預定的目標,鼓勵她,她會因此而更愛我。”
小王和老張都發現,妻子的個人成就感能使她們對幫助她們成功的男人,產生更深、更熱烈的愛。
有些男人認為,妒忌足以證明他們的愛。事實上,它隻能證明你有不安全感,而缺乏安全感的男人對女人是沒什麼吸引力的。愛情中有妒忌的成分很自然。每個男人都希望能確定,他的妻子不會發現比他更理想的男人、在成就上超越他,或遇見比他更有趣、更刺激的人或活動。
但過分的妒忌早晚會毀掉美好的感情,真正促使你的女人疏遠你的原因,並非她被朋友、興趣、責任及其他活動占用了寶貴的時間,而是你不斷的指責她。
兩個人相愛,必須互相信任。你要她報告不在你身邊時做些什麼事,相當正常。你可以問她一些問題,而且期望她誠實地回答。
“你今天怎麼這麼晚回家?”“派對上還有哪些人?”“今天有什麼有趣的事嗎?”在她坦白而誠懇的答複你的問題之後,不應該指控她說謊,或諷刺地說:“是啊,好啦,現在告訴我實話吧!”或“你跟誰打情罵俏了?”或“有多少男人想勾搭你?”諸如此類的問題,無異是對妻子(女友)誠信的一項攻擊。如果她由此假設,你對她的感情如此沒有把握,真正值得擔心的恐怕還是你自己,其實也無可厚非。你要是沒有趁她不在的時候跟別人打情罵俏,怎麼會想到她會這麼做?你為什麼會認為有男人勾搭她,難道你經常這麼做?
不願為自己的生活負責的男人,需要用反證來解釋自己的不快樂與不滿足。他們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於怪罪別的人、事、物,造成他們的欠缺或壞運氣,一味抱怨,任良機繼續流失,他們編出一大套精彩的借口:
父母——隻要有更好的父母;
妻子——隻要有更支持我的妻子;
老板——隻要有更好的老板;
經濟——隻要沒有通貨膨脹和重稅;
健康——隻要我不是病得那麼重;
外表——隻要我長得更英俊;
心智——隻要我聰明一點兒;
年齡——隻要我年輕一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