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中國應向英國學習的六件事(1 / 3)

因為資訊的不準確,我們總是看到“老牌資本主義英國不斷衰落”的報道,所以就以為英國真的“日薄西山”了呢。其實,昔日輝煌了二百來年的“日不落大英帝國”,現在也還是霍元甲的盛年—相當了得,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實體、經濟強國以及金融中心,人均GDP高達45301美元,是當代世界的第五大經濟體,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

而我特別看重的是HDI指標。HDI是世界上通行的一個重要調查數據,包括“基本生活指數”、“生活質量指數”和“全民教育指數”三項指標,後兩項不僅說明經濟的情況,更跟文明程度的高下緊密相關。2008年,英國的HDI值高達0.942,與美國相差無幾,而中國的HDI還剛剛達到0.70上下,屬發展中國家。

在英國生活的50多天裏,我對英國人的文明水準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個人認為:如果說中國在經濟上要花50年趕超英美的話,那我們社會的文明程度和國民文化素質的差距也許在150年~300年。姑且不論我的結論是否太悲觀了,我覺得中國可以立即向英國學習的幾件事是:

(一)拆除圍牆

英國不論是機關、公司、大學還是社區、住宅等等,基本都沒有圍牆,這樣的好處是,裏麵的美麗風景也是外麵的,屬於全社會。比如我女兒的巴斯大學,其“校門”就隻是一堵有成人腰部高的磚牆,上麵樸素地排列著一行英文字母“UNIVERSITYOFBATH”,旁邊配以一朵浮雕花卉,簡簡單單,典雅大氣。這堵灰白色的矮牆就像一座雕塑似的,與周圍的綠樹、青草融為一體,看上去既賞心悅目,又不威嚴、不拒人千裏之外,感覺非常親切,亦很舒服。繞到它的後麵,就是完全開放的校區,沒有人把守,誰都可以自由進入—本來大學嘛,乃“傳道、授業、解惑”的地方,應該鼓勵人、吸引人進入,從本質上來說不應該把想進去的人往外趕。

在英國,我隻在倫敦的議會大廈,還有維多利亞女王居住的溫莎城堡看到了圍牆,還有荷槍站崗的士兵。溫莎城堡的圍牆修建在幾百年前,當時是作為禦敵之用的,所以還真是高大、巍峨的石頭城牆;議會大廈的圍牆卻隻是一些鐵柵欄拚成一排,隻是起到一個告訴行人“不可隨便進入”的作用。其他,無論是世界聞名的大本鍾,還是精美絕倫的哥特式兼巴洛克風格的大廈本身,以及環繞著它的所有外部雕塑,都是敞開的,遊人可以盡情地接近,照相留念。

這種各個小單位的資源與全社會共享,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不僅節約了美化城市的成本,同時,也體現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逐漸地在英國人心理上築起了“天下為公”的境界,這是我們中國人要學習的。

(二)主動和人打招呼

我比較喜歡英國的小城市,它們的居民都很親切友善,不論是白人、黑人、男人、女人,還是年長者或年輕姑娘,隻要在小徑上碰個對麵,他們一定會向你微笑,打個招呼。而在倫敦和雷丁那種大中城市,人來人往,各自奔忙,則不太會出現這種情況。不過在雷丁市,我們的新鄰居是一對白發蒼蒼的藍眼睛伉儷,每次碰麵,全是他們主動向我們朗聲問好,同時臉上浮現出真誠的、喜悅的笑容。

凡此種種,起初,我不太適應,總是在別人跟我招呼了之後,才慌慌忙忙地補上一個微笑,有時顯得特突兀,自己都覺得很木訥、笨拙、不自然—咱們中華民族的群體習性,就是比較靦腆內向的民族,沒有跟陌生人打招呼的習慣,何況我自己更是一個比較不愛說話的人。後來,招呼的次數多了,我也就主動了,學會了“先發製人”,效果顯然更佳,因為我發現在給對方帶來愉悅的同時,我自己的精神上也非常輕鬆和愉悅,甚至我覺得自己還收獲了一種“你看我們中國人也是文明禮貌之優秀民族”的滿足感,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