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來了,白色魔鬼!——緬甸紀行之三(1 / 1)

茵萊湖是緬甸麵積最大、風光最旖旎的大湖泊,碧水一望無際,白鷗連天歡飛,很有八百裏滇池的那一股子神韻。人在它特有的獨木舟裏蕩漾,心胸豁然大開,真正的榮辱皆忘,隻念念於眼前這個獨奉獨尊的大自然。我很替它慶幸,這實在是它最大的幸運之處,深藏在緬中部山區名叫良瑞的這個小地方,交通不是很便利,來的人不是很多,所以迄今,還保持著“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處子童貞。

在湖畔一家華人開的餐廳裏,我們中國作家代表團一行5人,與來自台灣的一個20多人的旅遊團相遇了。彼此都很興奮,互相燦爛地笑著,因為這裏的中國遊人極少極少,簡直就等於零。台灣團隊的導遊是個粗壯的小夥子,很愛說話,不待人問起,就直著腸子娓娓談起訪緬觀感:

“很喜歡緬甸呀,原因嘛,是它還保留著農業社會的淳樸民風,呐,也沒有什麼工業汙染,不像在台灣,到處都是七七八八的現代文明病,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很深的呦。”一副向往“采菊東籬下”的口吻,令我的心為之一動,久久不能釋懷。我有了兩點相互矛盾的感受:一是想到,保留在農業社會的傳統之中挺好,像緬甸這樣,雖然沒有高度發達的現代工業,物質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清潔幹淨的大自然猶在,人與人之間的脈脈溫情猶在,這對於人類來說,也許就已足夠了?二是轉念又想到,誰都有權利要求生活得更好,溫柔敦厚的緬甸人民也不能例外。緬甸如果不向工業化邁進,就總得以廉價的農副產品被人不等價盤剝,結果是越窮就越窮,窮而誌短,精神上也不可能真正站立起來。

沒有退路。

那一天在仰光,我們參觀著名的昂山將軍市場。這大概是緬甸最大、最繁華的市場了,形式是東南亞普遍都有的“廣場”,即是由許多家承租的小商店珠聯璧合而成的大商城。你們猜給我感受最深的是什麼?不是寶石,不是木雕,不是民族工藝品,而是塑料袋!即使你買一件拳頭大的小東西,也慷慨地給你送上一個能裝下大蒲扇的塑料袋!我看見其中最大號的,竟能裝下一張小折疊桌,上麵還招招搖搖地印著一個留著長發、目光如炬的搖滾歌星肖像!

這真使我愣住了—要知道,緬甸是一個幾乎還沒有任何工業的國家啊!

大街上跑的出租車,差不多全是日本傾銷過來的二手車;還沒有普及開來的電視機,大部分是南韓的GLODSTAR品牌;連暖水瓶、餐具、口香糖、飲料等等日常生活用品,也全是依靠進口。緬甸自己所擁有的呢,還是900年前古緬甸建國後慢慢留傳下來的十大技藝,為:一鐵工,刀、斧、鍬、鐮、鋤等;二金銀工藝,項鏈、金銀缽、佛像等;三石雕,佛像、人體、動物等;四木雕,門楣、人像、寺廟故事等;五錦繡,壁掛、衣飾等;六泥塑,緬獅、各路神仙等;七樂器,鼓、鑼、鑔、嗩呐、豎琴等;八木偶戲具,野獸、半人、人、神仙等;九竹器,工藝品、日用品、神器等;十漆器,浮雕、金漆畫、器皿等。要說緬甸可真是佛祖的寵兒,華僑們都戲說,“種上一年稻穀,可以夠吃三年,所以後兩年老緬們就不幹活了,整日裏吃茶、唱歌、跳舞、快活,然後日落西山回家睡大覺。”我想這當然是一種誇張,但得天獨厚倒確實是眼見的,比如同一座山脈,中國和泰國境內的一側,就一點什麼也沒有,而翻過山梁去的緬境內那一側,就含有蘊藏豐富的各色寶石。還有同是稻穀種植區,泰國那邊又是台風又是發大水,而緬境內愣是年年風調雨順,你說斜門不斜門?

加上緬甸的氣候也好,年平均氣溫攝氏25℃,一條裙子(緬甸民族服裝是無論男女,下身一律著裙裝,男式的叫“隆基”,女式的叫“芭蒂”)白天當衣穿,晚上可以當被蓋,這樣衣、食、被全都不愁了,因此全世界隻有緬甸敢於聲稱它是個“餓不死人、凍不死人的國家”。也正因為如此,大概全世界也隻有緬甸可以沒有工業—這年頭沒有工業,也算得上是一種福祉吧?

但福祉是有前提條件的呀,必須首先是“玉鑒瓊田三萬頃”,能“著我扁舟一葉”。若工業文明所提供的物質享受還沒有嚐到,卻先被它豢養的白色魔鬼搶占登陸、肆虐橫行、大打出手,好家夥那還得了!一瞬間,我就像被誰醍醐灌頂了一般,一下子想起我們中國,還有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在急於實現經濟起飛的理想驅動下,不知道提高警惕,結果被某些發展中國家的奸商所騙,把一些汙染環境、已被所在國禁止投產的項目引進來,成為人家的替死鬼,等發現過來,已悔之晚矣,這是多麼慘痛的教訓啊!

茵萊湖,鐵蹄還未踐踏到的茵萊湖,你可要守護好你的童貞呀!

回到中國,回到北京,回到舊有的生活秩序之中,心境卻是大大地不同了:每當我看到從故宮筒子河、從動物園鳴禽池、從頤和園昆明湖……撈出的整船整船的垃圾;每當我看到那些白色魔鬼在風裏張牙舞爪在雨裏飄蕩招搖在農貿市場上陰鷙地獰笑,就想起了緬甸的茵萊湖,還有熙熙攘攘的昂山將軍市場。這時,我的耳際準會轟然響起“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這一句至理名言。

如雷貫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