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叢》以人為卷,各卷以選主19世紀末至20世紀40年代寫作或發表的相關論著為主要編選對象。其中朱光潛、宗白華、豐子愷三卷因其生活的年代至1949年建國以後,且有較為重要的相關論著;為了便於讀者對各選主有相對完整的了解,此三卷也遴選了各選主1949年以後寫作或發表的少量重要論著。
二、《文叢》各卷為上、下編。上編主要為體現選主對美與藝術的基本觀念的文字與相關論著。包括關係密切的哲學、人生、文化、教育、倫理、生活等方麵的文字,以及關於美與藝術基本性質、價值等方麵的文字。下編則主要為選主對審美、藝術等問題的具體見解的文字。附錄為各選主自述人生經曆、學術經曆和人生觀方麵的文字,及選主為自己的論著作的自序等。《文叢》各卷文章的編排不以時間為序,主要依據所論思想或問題的性質、內在邏輯等為序。
三、《文叢》入選各文底本的選擇以版本的原始性與權威性為原則,盡量依據原始底本和重要底本,並盡量保留曆史原貌。同時,對原版本中有明顯錯漏的,則予以了校訂更正。
四、《文叢》盡量考慮今天讀者的閱讀習慣與方便。文章所依底本為豎排的一律改為橫排,並盡量采用簡體;文字古今寫法不同的,能理解的依原例,差異較大的依今習慣或予標注;個別文章的題目用字或作者的特殊用字,遵原例;標點按今習慣校點。外國人名翻譯,原本多采音譯,選用的對應漢字有些與今譯不同,但依讀音理解問題不大,保持原貌。
五、《文叢》注釋采用文內注。保留的各底本原注盡量保持原貌。各卷編者的新注一律注明“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