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光1958年,在祖國建設和開發大西北的熱潮中,寧夏回族自治區宣告成立。物換星移,歲月滄桑,彈指間半個世紀過去了,寧夏各族人民迎來了自治區成立50周年的喜慶節日。回顧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年來不平凡的歲月,不禁要為半個世紀以來寧夏各族人民艱苦創業、百折不撓、負重拚搏的進取精神和感人業績由衷地感歎。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寧夏從過去一個偏遠的不被人注意的小省區,發展變化成為今天的聞名遐邇的“塞上明珠”、“全國十大新天府”之一。寧夏的文學事業,作為寧夏整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事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5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的30年以來,一直在擔當著書寫時代、謳歌人民、鼓舞人心、憧憬未來的光榮職責。寧夏的文學創作家們,在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關懷下,在寧夏文聯的積極領導和組織之下,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在小說創作方麵,尤其是在中、短篇小說創作方麵,我區作家的出色業績已經得到了中國作協的充分肯定和評論家的一致好評。以張賢亮和以“三棵樹”、“新三棵樹”為代表的寧夏小說家,已經成為寧夏對外宣傳的一張有特色的“名片”。除了小說創作,我區作家在散文、報告文學、詩歌等創作領域,也奉獻出了一批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優秀成果。這些作品描寫寧夏人民的生活和命運,發現時代潮流洶湧澎湃的曆史和現實依據,尋找存在於人民生活當中的真善美,謳歌改革開放事業的最新進展,簡而言之,它們與寧夏的小說創作一道共同組成了寧夏人民奮鬥拚搏的曆史畫卷,共同構成了寧夏人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的心靈圖景。這套《寧夏文學精品叢書》就集中體現了寧夏作家們對時代潮流的感知,對寧夏各族人民生存命運的審美把握,對改革開放事業的發自內心的讚歎和歌頌。

寧夏的文學創作,近30年以來取得了非常優秀的業績,為寧夏贏得了不少的社會聲譽。這樣出色的業績的取得,我以為有下麵的幾個原因:

第一,寧夏文學藝術創作的大環境非常好。一個地區的社會氛圍與精神環境的良好與否,會直接影響到作家和藝術家的創作。雖然,作家藝術家的創作通常都是個體性的行為,但社會各界對其是否真心關注和欣賞,確實會對創作者的心理和情感產生深刻而微妙的影響。新時期以來,寧夏的文藝事業呈現喜人局麵,原因之一是我區能夠精心營造有利於作家藝術家從事創作的良好的社會氣氛和精神環境。具體來說,一是自治區黨委曆來都對文學藝術創作極為重視,並采取許多有力措施積極推進寧夏的文藝工作;二是寧夏文聯和各藝術家協會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為廣大文學藝術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服務;三是寧夏的文學藝術創作一直是寧夏輿論關注的焦點之一,寧夏作家和藝術家的地位相對比較高。由於領導關心,專業家協會工作紮實,新聞媒介積極宣傳,所以我區作家和藝術家的創作在寧夏一直受到熱情的鼓勵。作家藝術家的辛勤勞動能夠得到相當程度的認可和尊重,這保證了寧夏作家藝術家能夠在一種受激勵被尊重的良好的精神環境中從事創作。

第二,寧夏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和生活的地方,寧夏文化一直呈現多元和雜合的特點。這種文化的相通共融狀態對文學藝術創作而言,是一筆豐厚的精神資源。秦漢以來,以儒家思想作為核心內容的中原農耕文化在這片土地上紮根,在漫長的民族融合的過程中,邊地文化和草原文化以及伊斯蘭文化的融入,使寧夏的文化形態具有了新的特征,形成了以回族優秀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絲綢之路文化、紅色經典文化、以“兩山一河”為代表的大漠黃河生態文化、古人類遺址和古生物化石遺址文化、邊塞軍旅文化、民風民俗文化、西夏遺存文化、以改革發展為主線的成果文化九大主流文化。同時,像祖國其他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一樣,由於和諧觀念的深入人心,在漫長而複雜的曆史進程中,生活在這裏的各族人民和生長於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和睦相處、交融共濟,為寧夏的文學藝術創作提供了極其深厚的精神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