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腦上敲完最後一個字,並沒有想象中的輕鬆感,而是又多了一份忐忑不安,誠如阿恩海姆所說:“一旦我們將整個曆史時期納入我們的眼界之中——整個藝術史就自不待言了——我們原來懷有的保持我們采用的模式結構簡單性的願望就會由於各種向我們理解提出挑戰的力量所具有的複雜性而越來越難以實現。”這一思想正好表達了我此刻的感受。因為完成這本書後,我將開始新的課題工作。
從研究選題到項目立項,以及此後曆時兩年半的寫作過程中,我們深感世界文學博大精深,文學翻譯理論發展生機勃勃,浙江省文學翻譯家群星薈萃,世界文學翻譯工作任重道遠。從第一章“走向世界的浙江文學翻譯”整體概述浙江省文學翻譯工作者對弘揚、傳播世界文學經典的重大成就,到朱生豪、徐遲、穆旦、朱維之、施鹹榮、馮亦代六位浙江省翻譯界極具代表中國英語文學翻譯的領軍人物的翻譯思想、翻譯實踐、譯學道路之研究,到第八章對浙江省德法俄文學翻譯研究與實踐的總結,為後續浙江省非英語文學翻譯的研究所提供的參考思路,我們認為還是不能窮盡浙江省翻譯工作者的巨大貢獻。由於篇幅所限,像飛白、宋兆霖、王佐良、郭建中、許均等翻譯家的理論思想我們隻能擇重論述。盡管我們盡了最大努力,但依然感到浙江翻譯實踐的廣博與思想的深厚在這部著作中還遠未囊括,因此在惴惴不安的心情下,惶恐地提交了本書稿。
本書的最終稿是多位老師共同努力的成果。首先依托浙江工業大學王福和教授主持的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省文化工程重點項目“世界文學與浙江文學研究”的立項。在擬定撰寫體例的過程中,得到了浙江大學郭建中教授的指點,提出要有別於已經出版的有關浙江翻譯文學的撰寫思路,重點突出謀篇布局。期間,2008年獲得法國榮譽爵士稱號的北京大學董強教授提出了順利完成此書稿的可行性意見。因此,我又邀請具有極強翻譯實踐與教學經驗的浙江科技學院賈峰昌老師撰寫第八章“浙江德法俄文學翻譯研究與實踐”,浙江工業大學優秀教師王莉老師撰寫第四章。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莎士比亞研究會會長、浙江傳媒學院教授洪忠煌為本書做了部分校稿。何暢博士為“朱維之”章節提供了一定資料。我的本科優秀畢業生在為此書的資料收集、文字輸入方麵也給予了一定幫助。在此衷心感謝為此書稿的完成作出貢獻的學者、老師、學生。
本書最終定稿時正值我在美國耶魯大學訪學,耶魯的學術氛圍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我真切感受到了什麼是學問,耶魯的學術傳統值得我們深入學習。我要感謝我的導師Paul Fry教授,他已在耶魯執教三十年,為我提供了舒適的學習、研究條件,使我能在耶魯校園421Temple Street的OISS(國際學者和留學生樓)擁有一個寬敞的Carrel,同時我也要在此祝賀他獲得2011年度全美高校十佳教學獎。我慶幸生活在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年代,能放眼世界,追求學術理想;我也慶幸自己生長在杭州,這樣一個美麗而寧靜的城市,周圍有那麼多前輩、師長給我做出了光輝的榜樣。他們的成就於我是一種激勵與鞭策。我深知自身學識的不足,書稿還有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如礦出金、如礦出銀也許永遠隻是一種學術夢想。但是這一番掙紮、痛苦和徘徊使我更加堅信了整個文化工程課題的意義。行文至此,我把自己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與研究、自己的編撰思路呈現於此書中,熱誠地希望各位專家不吝賜教。
羅傑鸚
2011年4月8日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