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石台之戰(1 / 2)

朱治、韓當被孫策封在新都郡,一為太守,一為都尉,是新都郡的文武兩大臣。

當柴桑郡之戰還未開始時,孫策就曾下令讓二人保守此郡,已做牽製之用。

麵對太史慈將三萬大軍集中在建德,新昌兩城,二人頓時興奮不已,以為一場大戰即將開始,也匆匆將軍隊集中到了淳安,新定二城,並積極布置防禦,專等太史慈的進攻。

可另二人想不到的是,這一等就是數月之久。

雖然其間太史慈多次派出大量士兵巡邊,做出進攻姿態,卻都是淺嚐輒止,又迅速退了回去。

甚至在韓當主動挑釁的情況下,他也保持了足夠的冷靜,始終不肯進攻。

結果,柴桑郡激戰正酣,己方損兵折將時,朱治、韓當反而被太史慈牽製住了,空守著兩萬大軍無所作為。

幸好這時孫策放棄新都郡的命令傳來,雖有些不舍,但二人也明白空守此處已無意義,倒不如集中兵力,大幹一場。

事有所料未及,就在二人調兵遣將,準備去與孫策彙合時,孫權竟然突然出現在始新城裏。

本來二人還以為他是逃出來的,心中欣喜不已,但接下來孫權堅決擁護許康的態度卻讓二人再次陷入尷尬之中。

說到底,二人是孫堅的老將,並不是由孫策提拔上來的,對孫氏的幾個兄弟一向一視同仁。

他們忠誠的首先是孫堅,孫堅死後是整個孫家。

孫策因是孫堅的長子,才被他們擁護,可一旦孫策的舉動危害到整個孫家的安危時,他們就要三思而行了。這也正是孫權來此的原因。

但孫策真的錯了嗎?

他作戰勇敢,每戰必衝鋒在前:他機智無畏,麵對劉表、許康這樣的強敵也能遊刃有餘,打下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可以說,能追隨這樣一位主公是每一個為臣者,為將者的驕傲和幸運,怎麼能說他錯了?

若是老主公在世,所能做的也不過如此了吧。

想到這裏,朱治站起身道:“請恕臣無禮,但老臣已奉孫策公子為主公,就不能再違背他的命令。”

韓當也站起道:“老將也是如此。”

孫權看著他們堅定的神情,明白二人心意已決,苦笑道:“看來許刺史說的果然沒錯,我始終沒辦法讓你們回頭。”

朱治臉色一變道:“許康既然知道我們不會投降,為何還要派二公子來?難道是要找借口對付孫家?”

孫權搖頭道:“非也,此來招降是我個人的主意,他對孫家倒是從沒有怠慢。我隻是不想父親留下的家業徹底斷送而已。”

韓當小心的問道:“既然那許康不會對付孫家,二公子又何必如此擔憂?”

“他固然不會對付孫家,但以後恐怕也不會再重用孫家中人了。”孫權歎口氣道:“父親費了多少努力,甚至連性命都賠上了,才讓孫家從一個地方上的小家族一躍成為如同世家一般的存在,身為人子我怎麼能眼睜睜的看著孫家重回到過去的光景。”

朱治、韓當默然,對孫權的話也不知該如何辯駁。

倒是孫權似乎想通了什麼,長身而起,飄然一揮衣袖,道:“走吧,我同你們一起去石台見見兄長,我們兩兄弟好像已好久未見了。”

朱治、韓當同時愕然道:“二公子?”

“不必多言,你們這麼久不出兵,總要有人去解釋一下才行。而且我也想試試看能否勸動大哥。”

石台縣,城如縣名,修建於一座石台之上。

縣城很小,即使算上史上最好的時期,人口也沒有超過八千人。

四麵山嵐起伏不定,道路狹窄,是典型的易守難攻之地。

趙雲調三千人來此防守,絕對算不得失策。

隻能說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孫策為攻打石台顯然做足了功課,竟采用精兵偷襲的方式,派出三百敢死隊混入城中,然後又用一千先鋒營在外配合,兩麵夾擊下,觸不及防的守軍立刻潰散。

石台這座極具戰略價值的小城就這樣落入孫策手中。

緊下來,孫策明白他的任務就是守好此城,等待朱治,韓當前來彙合,這也是為什麼他要帶來萬餘人的原因。

因為他必須要有可供消耗的兵力。

一座小小的石台縣甚至無法為這些士兵提供足夠的住房,將這麼多人集中在一座城內顯然不智。

所以孫策為他們劃分了幾個據點,占據了附近幾座易守難攻的山峰,以做策應。

做完了這一切,孫策開始焦急的等待朱治、韓當的出現。

隻是兩天過去了,預料中的新都軍始終不見蹤影,倒是趙雲似乎反應過來,將大量的士兵調來圍攻石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