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武丁想得到傅說這個有才華的人,讚美他“若作酒醴,爾惟曲蘖;若作和羹,爾惟鹽梅”。便令人四處訪求,舉以為相。武丁將傅說比為釀酒的酵母、調羹的鹽梅,既說明他對傅說的欣賞,也表明他對烹調的重視程度。曆史上,不僅有傅說這樣因才德如絕美烹調而得到嘉許的,還有因廚藝高超而得到高官厚祿的。《宋書·毛脩之傳》說,毛脩之被北魏擒獲,他曾做美味羊羹進獻尚書令,尚書“以為絕味,獻之武帝”。武帝拓跋燾也覺得美不勝言,十分高興,於是提升毛脩之為太官令。後來毛氏又以功擢為尚書,封南郡公,但太官令一職仍然兼領。又有,後梁的孫謙精於廚藝,常常給朝中顯要官員烹製美味。在謀得供職太官的機會後,皇上的膳食都由他親自烹調,他不怕勞累,深得賞識,“遂得為列卿、禦史中丞、兩郡太守”。另外,北魏洛陽人侯剛也是由廚師進入仕途的。侯剛出身貧寒,年輕時“以善於鼎俎,得進膳出入,積官至嚐食典禦”,後封武陽縣侯,晉爵為公。庖人進入仕途的現象,在漢代曾一度成為普遍的事實。據《後漢書·劉聖公傳》說,更始帝劉玄時所授功臣官爵者,不少是商賈乃至仆豎,也有一些是膳夫庖人出身。由於這一做法不合常理,引起社會輿論的關注,所以當時長安傳出譏諷歌謠,所謂“灶下養,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內侯”。這說明庖人做官還沒有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庖人立身處世,靠的還是自己的技藝。身懷絕技,才能在社會上受到尊重。莊子津津樂道的解牛庖丁,就是以純熟的刀法受到尊重的。廚師在社會上受到尊重,還體現在戰亂時,他們是屬於重點保護對象這一點上,《新五代史·吳越世家》載,身為越州觀察使的劉漢宏,被追殺時“易服持膾刀”,而且口中高喊他是個廚師,一麵喊一麵拿著廚刀給追兵看,因此蒙混過關,免於一死。另有,唐末王仙芝起義軍逮住郯城縣令陸存,陸詐言自己是庖人,因此撿回一條性命。
廚師能否受到尊重,名人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據焦竑《玉堂叢語》卷八說,明代宰相張居正父喪歸葬,所經之處,地方官都拿出水陸珍饌招待他,可他看不上那些食物,總是說沒地方下筷子。恰巧有一個叫錢普的無錫人,他雖身為太守,卻做得一手好菜,而且是地道的吳饌。張居正吃了,覺得特別香美,於是大加讚賞說:“我到了這個地方,才算真正吃飽了肚子。”此語一出,吳饌身價倍漲,有錢人家都以有一吳中庖人做飯為榮,結果使“吳中之善為庖者,召募殆盡,皆得善價以歸”。吳廚的地位因此提得很高,吳饌也因此傳播得很廣。
既然廚師在古代廣受尊重,那麼,孟子為什麼要說“君子遠庖廚”呢?其實,這句話最早見於《禮記·玉藻》中的:“君子遠庖廚,凡有血氣之類弗身踐也。”有人把這句話中的“凡有血氣之類弗身踐也”忽略了。這句話是孟子與齊宣王在談到君子的仁慈之心時,說君子對於飛禽走獸,看到它們活著就不忍心看到它們死去,聽到它們臨死前的悲鳴聲,就不忍心吃它們的肉了,所以君子應該住在遠離廚房的地方,不讓他們看到宰殺禽獸的場麵,不讓他們聽到禽獸死前慘烈的叫聲。“君子遠庖廚”說的是在祭祀殺牲時,君子不要親自去操刀,以免讓身體染上牲血,“庖廚”在這裏指的是廚房,而不是指廚師。
3.美麗廚娘——脆美馨香出素手
唐宋時代曾經出現過較多的女廚,她們中為皇上烹調的稱為“尚食娘子”,為官吏當差的稱為“廚娘”。唐代房千裏寫的《投荒雜錄》便記述了嶺南人爭相培養女廚的事。嶺南無論貧富之家,教女都不以針線為基本功,卻專意培養她們下廚做飯的本領,如果一個女子能做得一手好菜,那便是一個“大好女子”。有時婚聘講的條件也是以廚事為優,盡管是“裁剪補襖一點兒也不會,可是修治水蛇黃鱔卻一條必勝一條”,這樣的女子是不愁嫁不出去的。唐代宰相段文昌的家廚就是由老婢女膳祖掌管。訓練過百名婢女廚藝,其中人最精。
宋代廖瑩中的《江行雜錄》記錄了京都中下之戶,並不看重生男孩子,生了女孩愛如捧珠。待她們成長之時,隨資質教以不同本領,其中一些便被培養為廚娘。廚娘被認為是“最為下色”,但非極富貴之家別想請她們去做飯。有一位老太守宴客時想雇一位廚娘,費了很大的勁,方才請到。廚娘年方二十,頗具姿色,紅裙翠裳,舉止文雅,隨身帶著璀璨耀目的白金餐具、精致奇巧的刀砧雜品。未及進府先要四抬暖轎接她,廚娘做出的菜品更是馨香脆美,清新細膩。筵宴結束,廚娘對太守說:“今日試廚,您也非常滿意,按照規矩您得犒賞我絹帛百匹,錢二三百千。”太守嚇了一跳,勉強照付,趕緊“善遣以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