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好詩不過近人情(代序)——《在低處在雲端》讀後(1 / 2)

石舒清

1.

某日在街頭閑逛,忽遇屈文焜老師。於是,立於街邊閑談。這樣子和屈老師在街頭偶遇閑聊已有好幾次了,每一次都聊得不能走開。屈老師是詩人兼學者,沉穩而富激情。和他談話,可使疲弱的翅膀重獲力量,使萎靡的情緒再行振作。因此,和屈老師談談,我是很樂意的。他們這一代文人身上,總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東西。那天和屈老師聊得開心,將要告別之際,屈老師忽然笑眯眯地看著我說,給你分配一個任務。所謂任務就是我現在正寫著的這篇文章。老實說,這樣的命題作文,我一貫是怕寫的。因要沒話找話,要無事強說愁。但老師說了,不應承是不好的,何況也沒有讓你去求這個告那個,沒有為難你去抱你抱不動的石頭,不就是讓你寫幾個字嘛。當即應承下來,心裏卻忐忑,不知會收到怎樣的一部書稿,不知對著那書稿我會敷衍出怎樣的文字來。原本答應了要寫,因為文章的原因最終違諾不寫的事,在我也不是沒有的。

2.

不久就收到這部《在低處在雲端》,作者高麗君,現為固原某中學教師。看簡介,高麗君原來還是我固原師專的校友,這便平添了一份親近。

看完書稿,懸著的心完全放了下來。

比我想象的好多了。

甚至覺得自己的文字擱在這樣的書裏,也未必不是對我的抬舉。比如畫家精心畫了一幅畫,找人來題幾個字在自己看重的畫上時,總要小心找幾個來回的,而受命題字者也不得不因此謹慎起來,單怕自己留跡不好,壞了全部。

3.

讀高麗君的這部散文集時,曾記有一些相關日記,摘幾段在這裏:

(1)收到名高麗君者發來的文稿,一讀之下,比我想象的要好許多。近二十萬字,打算一日讀一點,月內讀完。今天看她回憶大學好友的一篇文章,同時講到待友之道,說及管仲和鮑叔牙,其中一段引文道盡了知音之義,很必要引在這裏,加以熟記。僅此一點,高麗君的書也是值得一讀的。因有益於我者也,即或益我者係其引文,而此引文,恰為我所不知者,則如同她拿了好禮給我,我以短序還贈與她,當是應有之義。

(2)繼續讀高麗君的散文,末後一篇像紀實類小說,寫的是作者1983年的一段生活。作者生活在一個回漢雜居的小鎮子上,鄰居是一家回族,作者因為體弱,依當地的鄉俗拜鄰居回民做了幹大、幹媽。寫到兩家隻隔著一叢瘋長的枸杞樹,寫到作者美麗可人的小姨看上了回族小夥伊斯馬,寫到二人姻緣難成,寫到她和小姨去地裏偷豆子吃時,忽然看到幹大帶著兩個兒子禮拜的情景,寫到幹大因為帶頭取回了一輛出車禍的車上的東西,被公家逮去了,從此一家走向衰敗,小姨也因為和伊斯瑪的勞燕分飛而染上癆疾,終於不治。這顯然是作者記憶深刻的一段往事,寫得淒美而深情。作者是一個有才華和美好情愫的女子,喜歡並善於讀書,我從她的文字中學到很多。她寫到對玉鐲的喜愛,有這樣令人動心的句子:今生願如腕間鐲,一左一右守月明。她寫到她的公婆離世後,家裏遵從一種鄉俗,過年時先貼黃色對聯,次年貼綠色對聯,三年後方可一如往常,貼紅色對聯。還有一句說法:守孝難還禮,思親免賀年。這都是很好的情誼和禮數啊。這個校友的文章,倒是要細細看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