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黨的新聞工作的曆史教訓(3)(2 / 2)

當然,新聞宣傳並不是一概不能“刮風”。有時,為了配合某項中心工作或宣傳某一重要典型,一個時期內相對集中作一些有一定深度和力度的宣傳報道,不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須的,問題在於要把握好刮什麼風和怎麼刮風。

據以往的經驗,要想取得好的傳播和導向效果,必須充分考慮群眾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在組織和安排報道時把握好“度”。一個時期的宣傳或對某一事物的宣傳應當有點有麵,點麵結合,布局合理,疏密適中,切忌搞大轟大嗡,動不動就連篇累牘,虛張聲勢,空造輿論。特別是在典型報道中,更須注意這一點。一個時期的宣傳或對某一事物的宣傳都需做好統籌規劃,要防止大起大落,保持輿論的常態。比如該掌握多大的發稿量,每天的版麵要安排多少篇稿子,每篇重點稿子要寫多大的篇幅等等,都要縝密研究。一些重點報道,一開始可以適當造點聲勢,但不可過於集中,過於強猛,要循序漸進,逐步深入。新聞傳播要像春雨般潛入,這樣更便於群眾接受,收到預期的效果。在宣傳報道過程中,要注意,有些東西宣傳到一定程度就應當見好就收,要隨時警惕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防止將好事辦成壞事。

另外,新聞媒體及新聞工作者還要注意增強宏觀意識和大局觀念,特別是在形勢急劇變化、發生意外情況,或是社會上形成某種敏感思潮、群眾中產生某種異常衝動的時候,尤其要注意沉著冷靜,從容應對。凡事要多問幾個為什麼,要想想它是否符合實際,是否真有道理,不要人雲亦雲,輕易盲從,更不要大腦膨脹,推波助瀾,人家熱你也熱,一哄而上,爭相炒作,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和職責。

為了防止新聞宣傳中出現“一哄而上”、過於集中的“跟風現象”,1961年劉少奇在同《人民日報》的同誌談話時提出,“報道聯係實際不要那麼緊”,他要求《人民日報》的同誌“要學會既聯係實際,又與實際保持一定距離。不要圍繞著當前的實際轉,也可以報道些與當前鬥爭關係小些的事情”。

劉少奇的這番話告訴我們,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一定要時時保持清醒的頭腦,要防止在宣傳報道中盲目跟風,任意炒作,要注意既不脫離實際,又同實際保持一定距離,這樣“進可攻,退可守”,會更加主動。

這裏又涉及在新聞宣傳中要堅持革命熱情與科學求實精神相統一的問題。

堅持科學求實精神,就是要善於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方法來觀察事物、分析事物和反映事物。麵對瞬息萬變的鬥爭形勢和改革環境,要做到細心觀察,冷靜思考,全麵分析,要避免頭腦發熱,行動偏激,任意炒作新聞,導致錯誤的輿論導向。總之,要全麵考慮社會變革與發展的主客觀條件,做冷靜的促進派,進行正確的輿論導向。

在以往的新聞實踐中,新聞媒介在堅持科學求實精神上也有不少失誤和教訓。特別是1958年“大躍進”時期和“文化大革命”時期,一些新聞媒體及新聞工作者在極“左”路線影響下,為了政治的需要,無視事實,不講科學、頭腦發熱,盲目跟風,大搞浮誇宣傳和“假、大、空”報道。諸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這樣一些完全不講科學、不顧事實的口號都上了媒體。看起來宣傳報道搞得熱熱鬧鬧,轟轟烈烈,很有氣勢,很有影響,但結果卻既誤導了群眾,又貽誤了工作,給國家和人民的事業帶來重大損失。這種隻憑政治熱情,隻顧政治需要,不講科學、不顧事實的做法讓我們吃盡了苦頭。

因此,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應當堅持革命性和科學性的一致性,要把革命熱情和科學精神統一起來,把主觀傾向和客觀求實統一起來。這就需要新聞工作者,一方麵要對黨和人民的事業始終充滿信心,要以飽滿的政治熱情為其鼓勁、促其發展,做堅定的促進派,而決不能做冷眼旁觀者和冷嘲熱諷者,更不能做促退派和反對派。另一方麵,又要善於講求科學精神,堅持實事求是,要注意從群眾生活和社會變革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考慮事物變化和社會變動的主客觀條件及有利與不利因素,全麵反映與報道事物,以幫助幹部和群眾正確認識事物,把握形勢,采取切實可行的行動計劃和工作方針,要防止頭腦發熱、盲目樂觀,無視主客觀條件和事物發展規律,犯急性病,搞浮誇報道和冒進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