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當前中國媒介批評的幾個問題(2)(2 / 2)

3.將其作為一種實踐模式、應用手段、社會性活動

要促進媒介批評的社會化、大眾化和本土化,重要的是要把媒介批評作為一種實踐模式、應用手段和社會性活動,而絕不僅僅隻是把它作為一種高深的傳播理念、理論和傳播學知識,當做是一種隻有精英人物才能具備的特殊技能和專門性活動。這就需要認真探討其實踐方式、操作方法及運用效果,盡快提高公眾的媒介批評素養和水平,增強其效果。特別是要研究如何使媒介批評的理論原理和操作方法能夠更好地為公眾所把握,並能取得好的實踐效果,達到預期的目的。

4.重視加強對公眾的媒介批評素養教育

媒介批評的最終效果,應當是通過檢驗公眾掌握這一手段的素養和能力的水平來判斷的。因此,要搞好媒介批評,就須大力提升公眾媒介批評的素養和能力。

公眾需要具備的媒介批評素養和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媒介識別能力,即能夠依據自己的價值判斷,對媒介產品及其傳播行為進行優與劣、益與害區分的能力。

二是媒介評價能力,即能夠依據自己的價值判斷,對媒介產品及其傳播行為進行優與劣、益與害評價的能力。

三是媒介監督能力,即能夠借助媒介批評理論,對媒介產品及其傳播行為進行批評監督的能力。

5.組建新聞評議會,加大媒介批評力度

新聞評議會是一種以新聞行業自律為主要任務的媒介監督機構,其基本職能和主要任務是負責處理新聞業內部,或新聞業與社會間因新聞傳播行為所引發的矛盾糾紛。它以國家憲法及相關法律為依據,按照行業規約和評議會章程,對涉及新聞職業道德及新聞侵權所引發的矛盾糾紛進行評議和仲裁,並監督裁定決議的執行。它是新聞行業實行集體自律的一種有效組織機構,也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通行的一種行業自律組織形式。

從世界各國新聞評議會的組成情況看,其成員通常由行業組織、新聞機構、資深檢察官和法官、新聞院校及新聞科研機構專家、群團組織代表等相關人士共同組成。從其成員的組成看,它是一種兼有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兩種成分的新聞評議機構,這一性質決定了它可以承擔媒介批評的一部分職責和使命。

作為一種兼有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兩種成分,承擔著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雙重使命的機構,新聞評議會在實行媒介批評方麵有著獨特的優勢。它既可以發揮行業內的優勢,又可以借助社會的力量,因此往往能夠產生特殊的批評效果,這對於加大媒介批評的力度具有重要意義。這一點從北京網絡媒體協會組建的新聞評議會近些年來的實踐中,已經得到說明和印證。

6.構建中國特色媒介批評理論

媒介批評作為一種社會批評,離不開其依存的社會環境。因此,中國的媒介批評自然就需要適應中國新聞實踐與傳媒改革的需要,適應中國社會發展與公民進步的需要。而要適應這些需要,就須盡力實現媒介批評的本土化,即要根據中國的國情、社情和民情,來研究中國媒介批評所應采用的內容、形式和手段,以及實現的途徑、模式和方法等。因此,構建中國特色媒介批評理論,就成為一項不可忽視的工作。

“中國特色媒介批評理論”,顧名思義,應當充分體現出鮮明的“中國化”特征。這些特征主要集中在它的思想傾向、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上。

所謂“思想傾向”方麵的特征,是通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念來實現的。它體現在以馬克思主義的新聞觀作為指導思想,即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觀察和評價新聞現象及媒介行為。

所謂“價值觀念”方麵的特征,是通過堅持中國的核心價值體係來實現的。這個價值體係的內容包括:“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誌,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

所謂“文化傳統”方麵的特征,是通過堅持中國的傳統文化來實現的。這種文化傳統崇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注重誠信、講求道德、強調責任、弘揚科學,等等。

中國特色媒介批評理論就應當建立在這樣的思想傾向、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之上。而按照這樣的思想傾向、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建構起來的媒介批評理論,自然也就能夠充分體現出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媒介批評實踐的實際需要。

媒介批評是一項社會係統工程,需要靠全社會的努力,靠全體民眾的支持和投入,因此,實現社會化、大眾化和本土化,既是媒介批評當前要解決之應急任務,也是其今後追求之長遠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