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金融和金融機構(1 / 3)

問題1:農民需要學習金融知識嗎?

答: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家的“三農”政策促進了農業豐收、農村發展、農民富裕。富裕起來的農民如何用已有的錢去賺更多的錢來養兒育女、買房置業、保障生活?如何用別人的錢去為自己賺更多的錢來發展生產、改善生活?這都是值得廣大農民朋友關注的問題,也就是說,使有錢的人如何“錢生錢”,沒錢的人如何“借錢來生錢”。這就需要運用金融知識來幫助籌劃、合理使用資金,解決生產生活中碰到的諸如存款、借款、保險、投資、結算等與錢相關的問題。近年來,國家為保證對農民的糧食生產補貼、生活困難救助、醫療保險補助、養老保險補助等一係列的惠農政策落到實處,國家規定,凡是給農民的錢都要直接打到當地財政部門為每戶農民在銀行開立的“一折通”存折上,實際上幾乎每家農戶都涉及了金融的業務知識。

在日常生活中,如怎樣到銀行去存款、取錢?怎樣才能使存銀行的錢有更多的利息收入?怎樣把錢彙給在外地上大學的子女?怎樣申請助學貸款、農業生產貸款?出國留學、出國旅遊如何把人民幣換成外彙?如何使用銀行卡結算?如何投資買股票、債券?如何購買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等一係列事關農民朋友的日常生活和生產的問題都需要運用金融知識去解決,因此,農民學習和運用金融知識是現代社會生活的需要,是投資理財的需要,學習金融知識不僅需要,而且非常必要。

問題2:金融知識包含哪些基本內容?

答:金融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係的經濟活動的總稱。簡單地說,金融就是資金融通,也叫融資。它是資金需求者向資金的盈餘者融通資金,如資金需求者通過發行股票、債券和直接吸收現金投資等方式向社會上有資金盈餘的機構和個人取得資金,向銀行等金融機構申請貸款方式取得資金。這種資金融通業務活動是以貨幣流通為核心,都通過特定的金融市場的直接和間接的貨幣交易來完成。資金融通的貨幣交易過程與信用的過程相結合,必須要有相應的規則和監管機構來保證融資各方經濟利益的實現。因此,金融知識應包括以下基本內容:

(1)貨幣知識。貨幣是資金融通的對象,我國的貨幣以人民幣為法定貨幣,也發生與國際結算的外國貨幣,因此,貨幣知識包括人民幣的發行、流通、回籠、保管、收藏,黃金的買賣,人民與外幣的兌換,人民幣管理等基礎知識。

(2)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是資金需求雙方交易資金的場所,包括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

(3)金融機構。金融機構是指專門從事貨幣信用活動的中介組織。我國的金融機構由金融監督管理機構、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組成。

(4)資金價格。資金的價格是資金需求雙方交易的標準,由本金和利息組成,決定貨幣成交價格高低的關鍵因素是利率。

(5)資金結算。資金結算是貨幣交換的環節,包括資金需求雙方的現金直接結算和通過金融機構中介的交換。通過金融機構中介交換主要是彙兌轉賬。

(6)存款貸款。銀行等金融機構以中介人的身份,把社會盈餘的資金集中起來代為保管,再把這些在保管期限內不用的資金轉貸給資金需求者,形成存款和貸款的業務。

(7)股票債券。股票和債券是資金需求者直接融資的主要方式,股票、債券的發行交易是融資的重要內容。

(8)典當。典當是資金的需求者臨時急需資金,用所持有的實物、權證等有價資產換取貨幣資金,實現融資的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