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就是藍山縣中心醫院門診部主任、藍山縣第一位中醫內科主任醫師全順球。

1966年,全順球出生在藍山縣新圩鎮新圩村4組一戶普通的農戶家中。一歲那年,命運和她開了個大大的玩笑,原本健健康康的她,突然發起了高燒,而且連續幾天都是高燒不退。這可急壞了母親席欠儀,“當時,她爸爸全玉棟在荊竹做木工,就我一個人在家,而且新圩去縣城的車子,一天就是一趟。在第三天,看到順球還沒見半點好,我獨自一個人帶她來到了人民醫院治療……”

在人民醫院治了半年不見好轉。心急如焚的全家人隻好把她帶回到家中用土方法治療。同時,又先後到郴州、長沙等地治療,但仍不見好轉,落下了腿腳不便的頑疾。這一頑疾,給年幼的全順球刻下了深深地烙印,本來開心快活如小鳥的她,不再隨便出門走動。因為,有些人看到她不便,不僅沒有同情,而是取笑她。這使得她在心裏暗暗發誓,“我一定要爭口氣!”

在到了讀書年齡,全順球帶著不便和頂著別人異樣的目光,走進了校園。在學校裏,她快活的遨遊在知識的海洋裏,學習一點不比身體健全的學生差,每學期都是年級的第一名,不僅贏得了同學們的尊重,還成了同學們學習的楷模。

在讀高中時,全順球學習依然很棒。然而,就在高考那年,命運再次跟她開了個玩笑,“1984年,高考前一夜。當時的藍山二中一位校長找到我談話,要我做好‘一顆紅心,兩種打算的準備。’”年少的全順球,當時並沒有聽出弦外之音。後來,她才知道,這位校長的意思是現在大學不招殘疾學生,即使分數上線了,也不會錄取,而且這樣會占了別人的指標。所以,不允許她參加高考。

這一打擊是致命的,全順球整整在家哭了三天三夜沒出門。然而,就在此時,她想起了張海迪。她拿自己與張海迪相比,“張海迪是位高度癱瘓的姑娘,全身三分之二失去了知覺,而我隻是萎縮了一個腳。她都能自學成材,難道我不能嗎?”

就這樣,全順球擦幹眼淚繼續複讀,參加1985年的高考。這一年,她又以優異的成績超過了重本線,正當她滿懷喜悅時,一個“殘疾人不予錄取”的噩耗再一次把她擊倒。此時此刻,親朋好友對她的遭遇既是同情,又是無奈,大家都勸她另作人生打算。但是,她並沒有氣壘,在日記中寫道,“我的腳雖然殘廢了,但我的思想沒有殘廢。現在,我要繼續學好各門功課,即使今後我上不了大學,我就走自學之路,或學醫、或搞修理。總之,我不能坐著吃閑飯,我要為人民服務,把自己的一生交給黨安排,我要做自己人生的信天翁!”

她的事跡,很快傳到省城。而且還引起了當時《湖南日報》一位劉姓記者的關注。劉記者先後給她寫了6份信鼓勵她,邊讓全順球在家安心複習,準備參加1986年的高考,邊親自跑到湖南省招考辦了解情況,並如實向省招考辦陳述了全順球的感人事跡。有關方麵被全順球的求學事跡深深感動,表示隻要她在1986年的高考上線,就破格錄取她。就在這時,正在湖南中醫學院工作的舅舅也極力活動。最後,全順球被湖南中醫學院破格錄取,研學醫專業。

1992年6月,麵臨畢業分配的全順球,省衛生廳向她拋出了“橄欖枝”。而省衛生廳考慮她行動不便,給她提供的工作是管理檔案,她一聽就說,“如果讓我去管理檔案,那我不是白學了5年的醫學啊。因為,我學醫就是因為自己的病,我不想讓別人因為病而耽誤了自己的人生。所以,我要回藍山,回到那個生我、養我的地方,用我的學識去造福桑梓!”全順球的一番肺腑之言,深深感動著師生和學校領導,對這位拄著拐杖,雙肩柔弱的女孩充滿了敬佩之情。

回到藍山人民醫院上班的全順球,把自己的所學都傾給了家鄉人民。她始終把“醫者仁心”作為自己的職業信仰。她認為,行醫是懸壺濟世、普濟眾生的善事,而不是掙錢聚財的手段。她經常對年青的醫生講,“病人的生死就攥在我們手裏。”因此,他們的工作總是沒日沒夜,在全順球的日程表中,沒有八小時之外以及節假日。隻要病人需要,她總是隨叫隨到,不誤分秒,竭力救治。

2012年的一天深夜,已在睡夢中的全順球,被一位素不相識的病人喊醒,她二話沒說,就把患者引進家中,立即為其進行治療。經過一夜鏖戰,病人轉危為安。病人家屬感激萬分,要拿紅包感謝她,她當即婉言謝絕說“這是一位醫生應該做的”。

一次,有一位患者先後到省市各大醫院都治了遍,病情都未見好轉,來到藍山人民醫院找到全順球,給他開了幾副中藥就痊愈了。還有一位叫朱成建的患者,經常打嗝,跑到很多醫院去治療都沒治好,後來經人介紹,找到了全順球。她就給朱成建打了一針,拿了幾塊錢藥吃了後,打嗝的毛病就再也沒犯過了。

有一個小孩因長風團,接連四天四夜吊水都沒見效,後又轉院到郴州治療,發現病情越治越嚴重,家人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萬般無奈之下,找到了全順球,就是開了點西藥和中藥小孩的病就好了。

全順球在藍山縣中心醫院,是出了名的“坐得住”。隻要每天早上一走進內科診室,“坐”就成了她的規定動作,往往一坐就是一上午。她坐診的診室,隻要一開門,病友馬上如潮水般湧來,把她團團圍住,有的病人寧願在門外多等十幾分鍾,也要請她號一號脈。誰也沒有注意到,在全順球和藹可親如鄰家姐妹的笑容背後,有一條因小兒麻痹症引起的肌肉萎縮導致嚴重變形的腿還在辦公桌下瑟瑟顫抖著。

為了不讓右腿的不自覺抽搐引起病人察覺,減少因右腿懸空而引起的肌肉疼痛,全順球經常用左腿抵住辦公桌下的一塊木板,讓右腿自然搭在左腿上。時間久了,左腿也開始麻木,她就更換姿勢,把右腿直接搭在辦公桌下的木板上,或把右腳繞過左腳腳踝後麵勾住。22年來,她就是用這個辦法盡量在病人麵前維持著身體的平衡,全神貫注地投入到為病人看病治病上,用滿負荷地工作充當“麻醉劑”減少右腿疼痛。

家人勸她不要那麼拚命,腿腳不便在家裏多休息幾天,而她總是每天準時往醫院門診樓趕,這麼多年下來她已經習慣了這種獨立自強的生活,隻要病人有需要她就會隨時出現,隻有在為病人看病服務時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獲得戰勝困難繼續生活的勇氣。

全順球每年接待的病人不下於萬人次,不少病友除了因自身身體問題喜歡直接找全順球外,家人和親戚朋友詢醫問藥也極力推薦找全醫生。在眾多病友的眼裏,隻有請全醫生看看才能安心,她就是病魔的克星。而每次當病友懷著滿腔希望來到中心醫院,總能在那個熟悉的診室看到那張熟悉的笑臉。

全順球看過的病人,十有八九會得到多喝水的叮囑,多喝水有益身體健康呀。而大多數人未曾察覺,全順球從早上一踏進門診室開始,整個上午都是不喝一滴水的。整個上午60多個病人接待下來,她卻未曾休息片刻,接二連三地向病人詢問症狀,判斷病源,疏導病情,常常累得口幹舌燥,嘴唇起泡。盡管如此,她還是堅持上午不喝水。

喝水除了會增加上廁所的次數影響為病人看病外,在病人麵前撐著拐杖進進出出很容易給病人傳遞一種不安全的信號。但是要強的性格迫使全順球必須在病友麵前樹立一種身康體健、精力充沛的醫生形象,再幹再累再苦也堅持忍住。為了圓一個治病救人的“中國夢”,她隻有等中午下班回家躲在廚房裏猛喝水,一口氣喝掉三大杯水不成問題。

由於喝水不規律,加上長期坐診活動量少,全順球被查出患上了腎結石,但她卻堅持不請假、不休假,一邊堅持在家吃抗結石藥,一邊每天精力充沛地準時出現在門診部,並根據親身經曆“自創招數”摸索出了一套治療結石病的“全氏秘笈”。不少受結石病困擾的病友紛紛找全順球“取經”,每每都能藥到病除,治結石成了全順球的一塊“金字招牌”。

由於右腿行動不便,全順球下班後少了出門逛街的麻煩,在家除了做飯洗衣幹家務外,研讀醫學典籍成了她最大的業餘愛好。在她的眼裏,醫療衛生事業就是她生活的全部。隨著對醫學知識的日積月累,全順球的醫療水平不斷提高,精通婦、兒科及中醫熱、風、閉、脫、痙等治療,成了中心醫院門診部的一麵旗幟。

不少患者出於對全順球的信任,到了晚上還主動找到她的家中請求診病。全順球本著“服務病人至上”的原則,隻要病人需要,就及時擠出休息時間幫助病人把脈診病,她的家裏成了中心醫院的“第二診室”。家人勸她早點休息,她說:“隻要病人信任我,就不能把病人拒之門外。既然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就要隨時做好治病救人的準備。”

“她心地善良,醫術醫德都是頂呱呱的!”全順球的同事們自豪地說道,“甚至,在我們醫院流行這麼一句口頭禪‘疑難雜症就找全順球’!”從醫20多年來,慕名而來的患者真是數不勝數,無論病情多麼複雜,全順球總是讓患者帶著希望來,懷著喜悅走。她總能給患者,帶來一縷縷溫暖的陽光!

麵對大家的讚譽,全順球謙虛地說,“我隻是想做一名合格的醫生,而不是當一名殺人不用刀的庸醫。因為,做為一名醫生,不僅要對患者同情和為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務,更要做到德技雙馨!”

經過5年的中醫基礎理論學習和工作20餘年的臨床實踐及學習,全順球融彙了《傷寒雜病論》、《血證論》、《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溫病論》、《醫宗金鑒》等各家學說。她能較好的應用中醫經典理論和現代醫學相結合,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於內科,兼通婦、兒、外科,對中醫熱、風、閉、脫、痙等治療都很有自己的見解。特別是益氣活血化瘀通絡治療腦血管意外;病房門診相結合治療上消化道潰殤並出血,應用純中藥治療;應用中藥辨證論治療女性不孕症;為解決小兒服藥難,應用中醫敷劑療法治療小兒肺炎、腸炎、發熱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每年,可完成近萬人次的診治量,大大減少了患者的經濟負擔,為醫院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沒有發生一起醫療差錯事故。

她積極參加醫院內的各種會診和查房活動,將自己的知識和臨床經驗傳授給醫院年輕的醫生們。她先後在醫院主講過《拈痛散治療偏頭痛的體會》、《小兒敷劑療法之我見》等課題,不僅使同事們受益匪淺,而且大大提高了他們的醫技水平。

這些年來,全順球的榮譽和掌聲紛至遝來,但她並沒有陶醉其中,而是感到更多的責任和壓力。因此,她除了認真工作外,還常常利用業餘時間筆耕不輟,先後在《中國當代醫藥》、《中國中醫現代遠程教育》、《中醫藥導報》、《湖南中醫雜誌》等業內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並成為藍山拿到正高職稱的第一人。

她的同學,對她的人生經曆如數家珍的藍山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劉素萍說,“正是有了這種責任和壓力,才使得她在全縣醫療衛生係統樹起了一麵旗幟。她那奮進的人生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45.向“藥販子”宣戰

20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進程的加快,衛生服務業的主體——醫療機構是一個半事業半企業的複合體,在發展的大潮中處於隨波逐流的狀態。而醫藥生產企業的完全市場化很快滲透到醫療構中,正是醫藥行業和醫療機構不正常的交媾才孕育出“以藥養醫”的怪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