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次大陸上那些人為的草原,養活了一批珍奇的動物,它們原來本是住在樹林中,現在已適應草原上的生活。
在印度的幹旱地區,人類的活動造成了一片短草稀樹草原,每年少不了季風雨的襲擊。原來的開闊林地,因千百年不斷開墾耕種和牧畜已完全毀了。在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家,有些半幹旱的天然草原,但除了柬埔寨野牛似乎是稀樹草原上真正的土生動物之外,那裏沒有演化出草原哺乳動物。
中東和北非沙漠的一些動物,在印度西部各草原上也有些能適應當地環境的品種生長繁殖,例如沙鼠和瞪羚。印度次大陸各草原上獨特的動物,隻有帽猴、藍牛及其近親四角羚等。它們的祖先可能是居於原生林地的。還有一種草原動物是印度羚,這是最美麗的羚羊之一。
印度羚每年有兩個動情期,一個在幹旱的仲夏,約是4月,一個在雨季末期,從8月到10月,交配多半在這兩段時間進行。為首的雄印度羚,僻出約20英畝的地盤,讓約50隻羚羊一起群居,其中有雌羚、幼羚和從屬的雄羚。印度羚守護地盤的方法,是一套恐嚇作勢的姿態,很少會真打起來。交配期過後,便守在地盤,由幾個小群拚合成大群一同居住。6個月後,幼羚出生。
藍牛是形狀似馬的羚羊,住在有樹的地方,在最熱的時分可躲避烈日。它像印度羚一樣,從所吃的草和葉中得到水分。初冬時,雄藍牛弼糞堆做邊界,劃出約200英畝大的繁殖地盤。
印度草原出產許多種小素食動物。在曠野常見到黑頸兔和印度沙鼠。黑頸兔在地麵上活動,但印度沙鼠日間在地洞裏,黃昏出來吃種子、肉莖植物、昆蟲、雛鳥等。
從前在印度草原上四處獵食的大食肉動物,有很多種不是被人獵光,便是被迫移徙到偏僻的地方去了。
學名叫做波斯獅的亞洲獅,隻產於印度西北的吉爾森林,現在還約有300頭。這種獅以獵食鹿和藍牛等大有蹄動物為生,身體比非洲獅略小,鬃毛稍短,尾部叢毛則較大。
過去捕殺印度羚和瞪羚最多的獵豹,今天在印度已絕了種。另一種食肉動物是狼,在各草原上也幾乎消失了,殘餘的少數狼居住在沙漠中。印度的狼都是獨自或成對獵食。
印度草原上最多的掠食動物,都是一些小食肉動物,以齧齒動物、爬蟲、鳥類和昆蟲為食。蜜獾是雜食性的動物。蛇、腐屍、植物等什麼都吃,不過特別喜吃蜂蜜。它那雙粗大的前腿,生有堅爪,易於挖洞。
刺蝟、穿山甲、蝙蝠等都吃昆蟲。在西北較為幹燥地區的大耳蝟,日間炎熱時躲在地洞裏。印度穿山甲睡在地下約10英尺深的濕洞裏,能穿進蟻巢和白蟻巢中,用有黏液的長舌捉蟻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