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種說法也頗為牽強。一些科學家指出,旅鼠通常情況下不可能很快看見群體密度高的後果,這種影響要到下一代才會顯現出來。早期時,一片蔥鬱的冰塊完全適合旅鼠的生存,到了後來氣候發生了變化,冰塊消失了,它們為了尋找昔日的居住地集體向北遷徙,並且義無返顧地跳入巴倫支海。這個解釋不乏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因證據不足而不能使人信服。
除此之外,還有些科學家以旅鼠的生命周期為研究對象,他們的發現表明,在數量急劇增加的時候旅鼠體內的化學過程和內分泌係統會發生變化。有人認為,這些變化可能正是生物體內的“開關”,它們以此來控製其種群數量。當其數量多到一定程度時,該種群大量的“集體自殺”現象就會出現。但旅鼠到底是“集體自殺”,還是因為在遷移過程中“誤入歧途”墜海而死,這一直是生物界中人們尚未搞清的難題,科學家至今仍然有許多種不同的看法。
總而言之,科學家認為,應該把旅鼠自身生理上、行為上和遺傳上的因素,加上外部環境條件的影響作為研究旅鼠自殺之謎的基本著眼點。但是旅鼠真的是“集體自殺”,還是在遷移過程中“不小心”墜海而死,至今仍是生物學界中解釋不清的謎題。看來,人類要想最終破解這個謎,還需假以時日。
蝙蝠與夜蛾鬥法的奧秘
蝙蝠在飛行時,通過電子儀器,人們發現它的口中可以發出幾萬赫茲的超聲。碰到昆蟲或障礙物時,這種超聲波被反射回來,蝙蝠的兩個耳朵接收後,傳到神經中樞,便可準確地判斷出目標和距離。這種超聲信號使它能準確地捕捉到昆蟲,避開障礙物。
由於超聲波的頻率在2萬赫茲以上,不在人的聽覺範圍之內,所以人是聽不到這種聲波的。和其他波動一樣,超聲波可以在各種媒介中傳播。例如固體、液體和氣體等,並且和聲波具有相同的速度;在兩種媒質的交界麵上,也有反射和折射。和普通聲波相比,超聲波頻率高,波長短,所以又具有光波的特征,可以集中向一個方向傳播,如果在傳播中遇到即便是很小的障礙物,它也會被反射回來。
科學家們發現,正是這種精確的超聲波定位係統,即聲納係統,使蝙蝠捕食昆蟲不會判斷錯誤。有時,它捕捉19隻蚊子隻需短短1分鍾,真令人拍案叫絕。但蝙蝠在捕食夜蛾這種昆蟲時卻碰到了麻煩,科學家們反複研究後發現了夜蛾戰勝蝙蝠的“法寶”。
原來,夜蛾具有一套精妙的、可以對抗蝙蝠的反聲納係統。夜蛾是一種害蟲,能危害棉花、玉米和果樹。它的特殊的“耳朵”——鼓膜器長在胸腹之間,這種鼓膜器能聽到20萬赫茲的超聲。蝙蝠發出超聲波時,它能聽到並及時逃避開。夜蛾的鼓膜器在充滿噪聲的情況下,能非常靈敏地分辨出蝙蝠發出的聲波,即使是世界上最好的微音器其靈敏度也趕不上它。對抗蝙蝠的另一個“法寶”是夜蛾的振動器,這種長在關節上的振動器能發出一連串的超聲波,在其幹擾下,蝙蝠摸不清夜蛾的準確方位。
有些夜蛾身上長有一層保護自己的絨毛,蝙蝠發出超聲波後,這種絨毛能吸收超聲波,蝙蝠因收不到足夠的回聲,而縮小了“聲雷達”的作用距離,夜蛾便得以逃之夭夭。
夜蛾的精妙的反探測係統啟發了武器設計者的新思路。科學家們正在模仿蝙蝠高超的“超聲定位”係統,研製一種新的抗幹擾的雷達裝置,一旦獲得成功,這種裝置將在軍事偵察、天文、氣象觀測中發揮巨大威力。
人類很多的靈感都來自大自然,隨著人類探索大自然進程的加快,我們期待著更多的仿生製品能夠給人類帶來幸福。
最大的蝴蝶
分布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亞曆山大女王鳥翼蝶後是世界上最大的蝴蝶。其中,雌蝶展翼時體長超過28厘米,重量超過25克。
最長的昆蟲
生活在婆羅州雨林地區的棒狀蟲是世界上有記載的最長的昆蟲。英國倫敦的自然曆史博物館保存有目前已知的最長的昆蟲標本。該標本僅身長就達32.8厘米,若包括腿在內,全身可長達54.6厘米。當它蛻皮時,過長的腿極易碰斷,因此我們在野外時常能發現此類昆蟲的斷腿。
最大的蜻蜒
分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蜻蜓兩翼端的距離達19.1厘米,身長為12厘米,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的蜻蜓。
壽命最長的昆蟲
光亮甲蟲(吉丁蟲科)是世界上已知的活得最長的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