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張良之謀(1 / 2)

秦天叫來春秋,讓他帶上一些玩家,木匠,還有幾個農民。去河邊選一個好的位置造渡口。春秋滿口答應下來,領著木匠等人去了。

春秋帶著木匠和一幫農民在河邊造渡口。

這渡口造來也簡單,就是在河灘上打下樁,搭上木板就行,當然這是最簡易的渡口,雨季水位上漲迅猛的時候,很容易就會被衝垮淹沒。

至於木筏的製作工藝自是簡單,木頭連接在一起,綁結實,打上木釘就成了。很快造好了兩副木筏。

在河邊捕魚的玩家們,見造起了一個渡口,紛紛笑道:“呦,春哥,這樣就能過河了?”

“那咱們不是就可以到河對麵的淺灘去捕魚了?”

“這個當然了,反正對麵也沒人,地方大,正好去捕魚啊。”

“來來,新開張,所有人免費乘坐。”

春秋得意的笑著,當先跳上木筏上去。這樣一個大型木筏可以載八個人,除了他以外,又跳上七名玩家。木筏劃到對麵,木匠和農民們又在對麵造了一個渡口,這樣兩邊都能順利通行了。

這條苑川河雖然全長近80公裏,隻是這上遊河麵較為寬小,秦天村附近的河麵能有幾十米,算是足夠寬的了,要知道有地方甚至隻有十幾米寬廣,同一地點的肥魚的產量自然有限。有了木筏這種便利的交通工具,秦天村的玩家們便可以沿著河的兩岸向源頭、中下遊延伸,擴大捕魚範圍。

等玩家興起,幹脆趁著木筏向源頭去的時候,整條河裏隻有他這一艘木筏。他不由的豪情大發,忍不住想要做點什麼來表現一下豪情,暴了幾句粗口:“尿急,此地乃解急之寶地!”放出小小鳥,一股熱流從褲內灑向河裏。

眾玩家大笑,“春哥太有創意啦”,紛紛有樣學樣。

……

韓國都城,新鄭城的一座普通申徒府邸裏。

一個二十歲左右年輕人正居於主案,旁邊還有幾人居於一旁。

“雖想方設法,但韓亡局已立,今應欲先離新鄭,後須忍辱負重,以謀再起!”年輕人瘦削白皙得如女子一般,底氣雖然渾厚,但總有一股隱藏不住的悲涼。

“天要韓亡乎!”聽完年輕人的話,一旁的一名俊秀男子忍不住悲呼。

自去年九月,秦受南陽地,內史騰帶秦軍入駐,並代南陽假守以後的種種言行,盡皆明白無誤地傳達著秦軍滅韓之勢已經不可改變,秦劍已經架到了韓國脖頸之上!

韓王安知道韓國這次是真正地瀕臨絕境了。痛定思痛,韓安反倒漸漸清楚起來,與大臣們商討之後,也想出了辦法:一,立即整軍,全力備戰,堅守新鄭;二,立即派出特使,趕赴五國求援;其三,激勵國人死戰,若於能守得半年一載,各國救援必源源而來,何憂!

接著便是一番部署:擢升王城將軍為新鄭將軍,立即征集各方軍馬開出新鄭駐防;丞相韓熙總籌糧草軍器,並籌劃新鄭城防事宜;又再派官吏擬求援國書,進行求援事宜;而韓王則親自督導整軍激勵將士。

多年死氣沉沉的新鄭,自此第一次喧鬧了。

隻是夢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冬天剛過去,韓國的抗秦氣象仿佛隨著消融的冰雪流逝了。

先是駐屯新鄭郊野的八萬大軍士氣回落,吵吵嚷嚷要回新鄭窩冬。由於土地民眾流失太多,韓國這次緊急征召隻能以新鄭城內的國人(國人,是指居住於國都之人。春秋

時期,國人是相對於奴隸層民眾的身份稱謂。到了戰國,奴隸製幾近消亡,國人稱謂大大泛化,一國之民亦可曰國人。但韓國這種世族勢力強大的國家,國人實際所指的,依然是居住於都城的工商士人貴族。當然,也包括一些在都城居住的富裕農戶。)為兵源。

此次兵臨城下國難在即,新鄭國人退無可退,隻能罵罵咧咧又不清楚究竟罵誰地應召入軍。一股備戰救亡的颶風之下,新鄭國人在旬日之內竟有五七萬人穿戴起甲胄,做了兵卒武士。加上韓國僅存的八九萬兵馬,驟然有了一支十五六萬人的大軍。韓王君臣精神大振,立即下令新鄭將軍率八萬餘以新軍為主的兵馬開出新鄭,在洧水南岸駐紮,原來剩下的六萬餘韓軍在城內布防。

自古來的城堡防禦戰之兵家準則,最佳方略無不是城外駐軍禦敵。真正退入城圈之內,憑借城牆固守,任何時候都是萬不得已之法。韓國畢竟有大國兵爭根基,對諸如此類的基本法程還是上下都明白的。大軍在洧水南岸駐紮,置新鄭與洧水之後,實際便是為新鄭增加了兩道防線:一是大軍,二是洧水本身。大軍駐紮完成,便下令構築壁壘做堅守準備。不到一個月,洧水河穀的各式壁壘已經修築得頗具氣象了。然而,秦軍久久不來攻城,韓軍便漸漸鬆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