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秦天等人趕到龍頭山時,山寨腳下已經聚集了一千多玩家,氣氛異常火爆。獨霸找人一問才知道,原來龍頭山腳下來了一隊西羌兵隊,準備圍剿龍頭山上的山賊,正駐紮在山下一片空曠的荒地上。玩家可以作為協從人員,從其手中接受任務,協助圍剿山賊。
這令秦天非常詫異,他來剿匪,怎麼這麼巧西羌也來剿匪!
不過略一打聽,原來是苑川河支遊紅溝對麵,一個上個月前剛遷徙到紅泉的羌族部落紅泉部——派來剿匪的。要知道,龍頭山與紅泉部都在紅溝兩邊,之間的距離隻有兩三公裏遠,紅泉部哪能安心?更別說龍頭山的山賊還滅了杜家村,怎能沒有唇亡齒寒的感受!
更別說,滅掉龍頭山的山賊後,這一片區域將完全落入紅泉部手中,可以安心放耕種和放牧,不用在頻繁遷徙,直到部落壯大到一定程度。
他帶著眾人朝羌族兵隊的駐紮地走去,沒想到山賊謀士一見到遠處的兵隊旗幟,嚇壞了,立刻癱在地上,死活不肯過去,哀求:“我不過去,各位爺饒了小的吧!羌兵一見到我,會殺了小的,小的還不想死啊!”
想想也是,沒必要讓山賊謀士白白死在羌兵手裏。秦天便讓玩家戰隊帶著NPC隊伍留在原地看著這個怕死的山賊,他和獨霸、夢蝶過去看看究竟。
他們三個來到臨時駐地,簡陋的木欄拒馬工事圍了一個不大的營地,有兩個進出木門,都有兵卒站崗把守。
三個人走進營地的時候,發現整個營地隻有四個帳篷,每個帳篷大約可以容納十個人。營地不大,秦天掃視一眼就囊括了整個營地,站崗的十人、巡邏的八人、放哨的八人、在敞開的帳篷中休息的兵卒差不多二十人,這隊羌兵的總數,不會超過五十人……這麼一點兵馬想要上山剿滅近二百名山賊,難度不是一般的高。難怪會在這裏發布任務,讓大量的玩家也參與進去充數。
營地裏有幾個玩家,從中間的那個最大的帳篷出來,高興的出來離開營地,做戰鬥準備去了。這中間的帳篷想來應該就是領隊的首領發布任務的地方。
秦天等人來到中間的帳篷,掀開簾布走了進去。
帳內有八人。主位上端坐著一個身穿全套盔甲的年青NPC羌兵隊首領,正鬱悶的喝著酒。兩旁坐著的分別是四名羌兵隊長。另外有三名玩家,正對NPC羌兵隊首領討好說笑,要接剿匪的任務。
秦兵的編製是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以三軍統帥為主,再根據需要和總兵力的多少,分設若幹將軍,即副將,也泛稱為將軍;每個將軍再統率若幹個部,每個部約萬人,長官稱為校尉,即萬夫長;每個部下設若幹個曲,每個曲約五千人,長官稱為軍候,即一曲一候;曲以下即平時對軍隊的編製,如二五百主(又稱千夫長,統千人),五百主(統五百人)、百將(又稱百夫長,統百人)、屯長(統五十人)、什長(統十人)、伍長(統五人)。自五百主以上,各級軍官都會設有自己的衛隊,大約占其所率總兵力的十分之一,如五百主的衛隊為五十人,二五百主的衛隊為一百人,軍候的衛隊為五百人,校尉的衛隊為一千人,等等。
而羌族兵製,則是在吸收並融合了中原兵製後形成的。畢竟****時期軍隊組織有旅、師的建製。隻不過,在春秋時期,軍事編製擴大,出現了軍。各諸侯國也基本上都形成了三軍建製。每軍為萬人(或為一萬二千五百人),每軍有一軍將(後稱將軍);二千五百人為師,有師帥;五百人為旅,有旅帥;百人為卒,有卒長;二十五人為兩,有兩司馬;五人為伍,有伍長。之後,各國族的兵員編製都以此為基礎來形成,隻不過秦國因為商鞅變法而改變最大。
總得來說,羌族與其他遊牧民族是大體相同的,在兵役製度方麵,實行本族全民皆兵的部落兵製,隻要是凡識於戰鬥的本族人民,皆作為軍隊基本兵力。而兵卒編製,則依舊以伍什為基礎:伍(5)、什(10)、隊(50)、大隊(200)、部(500)、旅(1000)、軍,隊的長官稱為隊長,手下有50名士卒
另外玩家的編製是小隊(5)、中隊(10)、大隊(50)、幫(100)、盟(500)、部(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