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似流水,轉眼間便到了大業八年的冬至。
“這糧價又貴了一百錢,再這樣下去怎麼得了!”高士廉的管家高利,提著米袋進到廚房,對正在剁餃子餡的渾家抱怨道。
俗話說過冬至似過年,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餃子團圓飯。可是今年的冬至節就連一些大戶人家似乎都蒙著一層陰影。糧價實在是太貴了!這一切都源於當今皇帝兩征高句麗。
當今皇帝楊廣以高句麗目不遵禮法為名,下詔征討。並且是禦駕親征。
為此他下令在山東置府養馬;下令東萊海口造船三百艘。由於工期緊,工匠和役丁不分晝夜立在水中,以至於腰部以下都生出了蛆,十之一二都喪了性命。
他又下令將糧食運往瀘河、懷遠兩鎮儲備為軍糧。再加上全國就役,以至於“耕稼失時,田疇荒蕪”。偏偏又逢水旱災交替頻發,造成糧價飛漲,百姓們苦不堪言。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聚眾反叛的情況。
如果說打贏了還好,可偏偏一仗卻是打敗而歸。弄得人心情也是不好。
“好了,別抱怨了,一會兒二姑娘就來幫忙包餃子了。”他的渾家頗有些不耐煩的說道。她口中的二姑娘是指高氏。
高家雖是世家,但卻也是一代不如一代。先前清河王高嶽在世時,是何等的顯貴。到了他兒子這一代,保了個不爭氣的皇帝高緯,丟了江山,高家也就隨著敗落了,現如今雖還在朝為官,光景卻大不如前。隻靠高士廉那點奉祿養活全家老小。為了省錢,丫環們大部分都打發出去了,除了幾個必須留的和幾個不願走的老人。現如今府裏的姑娘公子們,能自己動手就自己動手了。
飯廳裏,長孫無華正拿了新畫的一張九九寒梅消寒圖往牆上貼掛,她的表弟高履行則在她身邊給她打下手。
“姐,你畫得真好看。”高履行抬頭看著畫,忍不住誇讚道。
“是麼?”長孫無華從凳上下來,“一會兒你到姐屋裏來,姐那裏還有幾張,看上哪張拿哪張。另外給你娘和你姨娘都送一張過去。”
“嗯。”
十二歲的長孫無華模樣已經長開,少了幾分稚氣,多了幾分成熟。
“那她們都有了,那有沒有我的!”
一個蒼老但很有氣勢的聲音在門外響起。
“祖母。”“外祖母。”
長孫無華和高履行急忙過去扶住高老夫人。
“哪能忘了您的消寒圖呢!您的和他們的都不一樣,是歲寒三友。已經讓紅姐姐拿了,這會兒可能都掛您屋裏了。”長孫無華說道。
“呦,這倒新鮮。還是我外孫女有心。”高老夫人拍著長孫無華的手背說道。
“娘,您就別誇她了,她也就這點本事了。”高氏端著菜笑著從屋外走進來,“無華,快去幫忙。”
“嗯。”長孫無華答應一聲,去了廚房。
高士廉的夫人鮮於氏,媵張氏,帶著至行、純行、真行,抱著審行來到飯廳。
“母親,兒媳給您請安了。”
“祖母,安好!”
“都好都好!快起來吧!”高老夫人看著滿眼的兒孫,臉上是笑容綻放。
張氏有了五個月的胎,顯得有些笨拙。她是鮮於氏的表妹,是隨嫁過來的。高士廉沒有置妾,隻有鮮於氏和張氏兩位夫人。
行過禮,鮮於氏、張氏和幾個孩子在高老夫人身邊坐下。
“這九九消寒圖畫得越發精進了,是無華的手藝吧。”張氏抬眼看見那張圖,不由說道。
“是啊!無華姐姐說了,一會兒等爹回來畫第一筆。”高履行在一邊說道。
“你爹今兒一準能回來嗎”鮮於氏問道。
“能回來,在路上呢。已經差人先捎話回來了。”高履行說道。
如今楊廣已經把都城遷到了東都洛陽,在長安居住的這些官員就隻能在節假日休假的時候回來看看。
這時候長孫無華和母親高氏又端了菜進來。
“孩子,瞧你忙得,歇會兒。”高老夫人招呼道。
“娘,我不累,就端完了。”高氏笑著說道。
當初高氏能回娘家,高老夫人是出了力的。她聽說女兒在長孫家過得並不好,便說道:“不就是多三張嘴嗎我們高家還沒窮到養不起人的地步呢!”當下便命了高士廉將母子三個接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