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融字周公,扶風平陵人也。七世祖廣國,孝文皇後之弟,封章武侯。融高
祖父,宣帝時以吏二千石自常山徙焉。融早孤。王莽居攝中,為強弩將軍司馬,
東擊翟義,還攻槐裏,以軍功封建武男。女弟為大司空王邑小妻。家長安中,出
入貴戚,連結閭裏豪傑,以任俠為名;然事母兄,養弱弟,內修行義。王莽末,
青、徐賊起,太師王匡請融為助軍,與共東征。
及漢兵起,融複從王邑敗於昆陽下,歸長安。漢兵長驅入關,王邑薦融,拜
為波水將軍,賜黃金千斤,引兵至新豐。莽敗,融以軍降更始大司馬趙萌,萌以
為校尉,甚重之,薦融為巨鹿太守。
融見更始新立,東方尚擾,不欲出關,而高祖父嚐為張掖太守,從祖父為護
羌校尉,從弟亦為武威太守,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獨謂兄弟曰:“天下安危
未可知,河西殷富,帶河為固,張掖屬國精兵萬騎,一旦緩急,杜絕河津,足以
自守,此遺種處也。”兄弟皆然之。融於是日往守萌,辭讓巨鹿,圖出河西。萌
為言更始,乃得為張掖屬國都尉。融大喜,即將家屬而西。既到,撫結雄傑,懷
輯羌虜,甚得其歡心,河西翕然歸之。
是時,酒泉太守梁統、金城太守厙鈞、張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
都尉辛肜,並州郡英俊,融皆與為厚善。及更始敗,融與梁統等計議曰:“今天
下擾亂,未知所歸。河西鬥絕在羌湖中,不同心戮力則不能自守;權鈞力齊,複
無以相率。當推一人為大將軍,共全五郡,觀時變動。”議既定,而各謙讓,鹹
以融世任河西為吏,人所敬向,乃推融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是時,武威太守馬
期、張掖太守任仲並孤立無黨,乃共移書告示之,二人即解印綬去。於是以梁統
為武威太守,史苞為張掖太守,竺曾為酒泉太守,辛肜為敦煌太守,厙鈞為金城
太守。融居屬國,領都尉職如故,置從事監察五郡。河西民俗質樸,而融等政亦
寬和,上下相親,晏然富殖。修兵馬,習戰射,明烽燧之警,羌胡犯塞,融輒自
將與諸郡相救,皆如符要,每輒破之。其後匈奴懲乂,稀複侵寇,而保塞羌胡皆
震服親附,安定、北地、上郡流人避凶饑者,歸之不絕。
融等遙聞光武即位,而心欲東向,以河西隔遠,未能自通。時,隗囂先稱建
武年號,融等從受正朔,囂皆假其將軍印綬。囂外順人望,內懷異心,使辯士張
玄遊說河西曰:“更始事業已成,尋複亡滅,此一姓不再興之效。今即有所主,
便相係屬,一旦拘製,自令失柄,後有危殆,雖悔無及。今豪傑競逐,雌雄未決,
當各據其土宇,與隴、蜀合從,高可為六國,下不失尉佗。”融等於是召豪傑及
諸太守計議,其中智者皆曰:“漢承堯運,曆數延長。今皇帝姓號見於圖書,自
前世博物道術之士穀子雲、夏賀良等,建明漢有再受命之符,言之久矣,故劉子
駿改易名字,冀應其占。及莽末,道士西門君惠言劉秀當為天子,遂謀立子駿。
事覺被殺,出謂百姓觀者曰:‘劉秀真汝主也。’皆近事暴著,智者所共見也。
除言天命,且以人事論之:今稱帝者數人,而洛陽土地最廣,甲兵最強,號令最
明。觀符命而察人事,它姓殆未能當也。”諸郡太守各有賓客,或同或異。融小
心精詳,遂決策東向。五年夏,遣長史劉鈞奉書獻馬。
先是,帝聞河西完富,地接隴、蜀,常欲招之以逼囂、述,亦發使遺融書,
遇鈞於道,即與俱還。帝見鈞歡甚,禮饗畢,乃遣令還,賜融璽書曰:“製詔行
河西五郡大將軍事、屬國都尉:勞鎮守邊五郡,兵馬精強,倉庫有蓄,民庶殷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