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茂字子康,南陽宛人也。父祖皆至郡守。茂,元帝時學於長安,事博士江
生,習《詩》、《禮》及曆算。究極師法,稱為通儒。性寬仁恭愛。鄉黨故舊,
雖行能與茂不同,而皆愛慕欣欣焉。
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稱為長者。時嚐出行,有人認其馬。茂問曰:
“子亡馬幾何時?”對曰:“月餘日矣。”茂有馬數年,心知其謬,嘿解與之,
挽車而去,顧曰:“若非公馬,幸至丞相府歸我。”他日,馬主別得亡者,乃諸
府送馬,叩頭謝之。茂性不好爭如此。
後以儒術舉為侍郎,給事黃門,遷密令。勞心諄諄,視人如子,舉善而教,
口無惡言,吏人親愛而不忍欺之。人嚐有言部享長受其米肉遺者,茂辟左右問之
曰:“亭長為從汝求乎?為汝有事囑之而受乎?將平居自以恩意遺之乎?”人曰:
“往遺之耳。”茂曰:“遺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竊聞賢明之君,使人
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遺之,吏既卒受,故來言耳。”茂曰:“汝
為敝人矣。凡人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仁愛,知相敬事也。今鄰裏長老尚致饋遺,
此乃人道所以相親,況吏與民乎?吏顧不當乘威力強請求耳。凡人之生,群居雜
處,故有經紀禮義以相交接。汝濁不欲修之,寧能高飛遠走,不在人間邪?亭長
素善吏,歲時遺之,禮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設
大法,禮順人情。今我以禮教汝,汝必無怨惡;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
門之內,小者可論,大者可殺也。且歸念之!”於是人納其訓,吏懷其恩。初,
茂到縣,有所廢置,吏人笑之,鄰城聞者皆蚩其不能。河南郡為置守令,茂不能
嫌,理事自若。數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遺。平帝時,天下大蝗,河南二十餘縣
皆被其災,獨不入密縣界。督郵言之,太守不信,自出案行,見乃服焉。
是時,王莽秉政,置大司農六部丞,勸課農桑。遷茂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
涕泣隨送。及莽居攝,以病免歸郡,常為門下掾祭酒,不肯作職吏。
更始立,以茂為侍中祭酒,從至長安,知更始政亂,以年老乞骸骨歸。
時,光武初即位,先訪求茂,茂詣河陽謁見。乃下詔曰“前密令卓茂,束身
自修,執節淳固,誠能為人所不能為。夫名冠天下,當受天下重賞,故武王誅紂,
封比幹之墓,表商容之閭。今以茂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戶,賜幾杖、車
馬,衣一襲,絮五百斤。”複以茂長子戎為太中大夫,次子崇為中郎,給事黃門。
建武四年,薨,賜棺槨塚地,車駕素服親臨送葬。
子崇嗣,徙封汎鄉侯,官至大司農。崇卒,子棽嗣。棽卒,子嗣。,子
隆嗣。永元十五年,隆卒,無子,國除。
初,茂與同縣孔休、陳留蔡勳、安眾劉宣、楚國龔勝、上黨鮑宣六人同誌,
不仕王莽時,並名重當時。休字子泉,哀帝初,守新都令。後王莽秉權,休去官
歸家。及莽篡位,遣使齎玄纁、束帛,請為國師,遂歐血托病,杜門自絕。光武
即位,求休、勳子孫,賜穀以旌顯之。劉宣字子高,安眾侯崇之從弟,知王莽當
篡,乃變名姓,抱經書隱避林藪。建武初乃出,光武以宣襲封安眾侯。擢龔勝子
賜為上穀太守。勝、鮑宣事在《前書》。勳事在玄孫邕傳。
論曰:建武之初,雄豪方擾,虓呼者連響,嬰城者相望,斯固倥傯不暇給之
日。卓茂斷斷小宰,無它庸能,時已七十餘矣,而首加聘命,優辭重禮,其與周、
燕之君表閭立館何異哉?於是蘊憤歸道之賓,越關阻,捐宗族,以排金門者眾矣。
夫厚性寬中近於仁,犯而不校鄰於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魯恭字仲康,扶風平陵人也。其先出於魯頃公,為楚所滅,遷於下邑,因氏
焉。世吏二千石,哀、平間,自魯而徙。祖父匡,王莽時,為羲和,有權數,號
曰“智囊”。父某。建武初,為武陵太守,卒官。時恭年十二,弟丕七歲,晝夜
號踴不絕聲,郡中賻贈無所受,乃歸服喪,禮過成人,鄉裏奇之。十五,與母及
丕俱居太學,習《魯詩》,閉戶講誦,絕人間事,兄弟俱為諸儒所稱,學士爭歸
之。
太尉趙憙慕其誌,每歲時遣子問以酒糧,皆辭不受。恭憐丕小,欲先就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