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平坦的,它就像一條河,你要走完整個人生,就像是你得遊過一條河。你有很多種到達彼岸的方式,你會選擇哪種呢?沿著岸邊慢慢移動?還是停止不動,或者是遊向危險的河中央,在旋渦中不停打轉,去接受挑戰?你一定要考慮清楚,怎樣應付時而平緩,時而湍急的河流。
在人生的道路上,也總會麵對無數的選擇,有的讓你感到無奈,有的讓你感到苦惱。解決它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勇敢的將困難當作磨練而加以接受,把握機會,接受挑戰,可加速你的成功。不要老是害怕失敗,而總是留在自己熟知的環境中,敢於積極的投身於未知的世界,你才會真正的進步。這兩者可大有區別,膽小的你隻能眼巴巴地看著別人成功。
提起楊振寧,美國華人社會無人不知,中國大陸也在越來越多地注意這個名字。人們注意他,不僅僅是因為他榮獲了諾貝爾獎,更多的是因為他的勤奮。
雖然與蓋茨1000億美元的個人財富相比,楊振寧的10多億個人資產不過是蓋茨的一個零頭。但是人們還是常常把他倆擱在一起。他倆都是自己公司的中心和靈魂,都是憑借鐵腕式的戰略攻城掠地,成為巨頭。微軟在PC領域一統天下,CA的企業管理軟件在大型機和服務客戶機領域也是領袖群眾。當然真要比較起來,兩人的差別比共同點更顯著。蓋茨習慣於在聚光燈下談笑風生;而楊振寧則習慣保持低調,甚至拒絕在一些大型活動上出現個人肖像。最大的區別可能還是兩個人的童年:蓋茨出生在舒適的中產階級家庭;而楊振寧則從小受盡貧困和漂泊。“因為我是移民,我了解饑餓。”
楊振寧在一次接受CNN的采訪時說道,“所以,我可能比蓋茨更加注重實效。”
1944年8月19日,楊振寧生於上海。8歲時隨父母及兩個兄弟來到紐約。他先是被安排在當地學校的三年級,但由於一句英文也不會說,又放回一年級。他對自己說:美國人能說好英語,我也能。在這種熱情的鼓舞下,他不斷努力練習英語。3個月後,他的語言能力得到提高,終於回到原來的班級。
進入中學高年級,父親將哥哥托尼送入耶魯大學,後又送入康內爾法律學院。而楊振寧則在當地的皇後大學畢業後就結束了學習生涯。因為中國傳統觀念都是將希望寄托到長子身上。楊振寧是老二,一切都要靠自己。他的專業是數學和物理,在學校他表現平平,沒有人會對他寄予厚望。
畢業後,楊振寧進入哥倫比亞大學電子研究實驗室當一位程序員新手,結果一下子就愛上了編程。他在好幾家公司從啦軟件工作,其中包括標準數據公司,在那裏他和大學的夥伴RI瑙AKIZF編寫並出售用於IBM大型機的係統軟件。兩人經常拜訪客戶,傾聽企業信息係統管理員反映的各種問題,從而看到了商機,萌生了創業的念頭。這對當時無根無業的王嘉謙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但他無懼困難,每天就睡幾個小時,奮戰了幾年,終於走向了成功。他與日俱增的財產,讓越來越多的人都知道了他。
楊振寧成功的經曆告訴年輕人,要想獲得更大的成功,必須不斷的挑戰自我。有句話說得好: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我。如果你戰勝了自我,你也就贏得了人生的勝利。
擺脫貧窮指南:
要想獲得更大的成功,必須不斷的挑戰自我。
捫心自問:為什麼你現在還是這麼平凡?我先給你講一個名人說過的話,看對你是否有啟發。著名田徑運動員卡爾·劉易斯,曾這樣的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從來沒有別人戰勝過我,但我還是熱情的投入到每一個比賽中,從兒時的夥伴們之間的賽跑到奧運會一百米,二百米跑,到世錦賽的一百米,二百米,每一次比賽,我都向自我挑戰,向人類極限挑戰,所以,我成功了。”
就像卡爾·劉易斯一樣,激發你的潛力。隻要你懷抱熱情,挑戰自我,勇敢的向困境挑戰,你一定會成功,不久,人們就會對你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