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是恐懼的動機。我們時常聽到一些恐嚇的語言。例如,“如果你無法在晚上十一點以前回家,那麼這個月從明天開始,晚上你就不必出去了。”或“如果你的銷售額無法增加,你就被開除了。”對某些人而言,恐懼的動機是有效的,但是對大部分人則行不通。因為它會引起憎惡而導致反抗。
恐懼的動機可能就象這個德州的故事。有一位富有的德州人在一天晚上舉行一個盛大的舞會,特別邀請幾十位適婚的年輕人前來參加。舞會結束時,大部分的賓客都並不怎麼疲倦,主人就邀請所有人跟他一起圍在水池邊。這個水池養了一些水蛇和鱷魚,他開出條件向賓客挑戰,隻要有人遊過水池到達對岸,就能獲得三個獎之一。這三個獎分別是一百萬美元的現金,一千畝的土地,或跟他的女兒結婚。話還沒說完,就有人撲通一聲落到水池,並迅速地遊泳前進,一會兒功夫,就在水池的另一邊上岸,幾乎破了世界紀錄。
主人很熱心地恭喜這位年輕人,然後他毫不後悔地問這位勝利者,到底要選擇哪一個獎。一百萬美元嗎?這位年輕人搖頭說不。是一千畝的土地嗎?答案仍然是不,那麼是要跟他女兒結婚嗎?當這位年輕人又說不時,主人有點發火地問道:“那麼你到底想要什麼?”這位年輕人迅速回答:“我想知道是哪個家夥把我推下水池的。”
第二種是激勵或“胡蘿卜”動機,亦即對成就的獎賞。這類語言有“如果你在公司保持領先,你將贏得夏威夷之旅;如果你的利潤提高百分之三,你交款
會得到加薪;如果你好好做,你會終身受雇。”這種動機在自由企業體係中相當實用。
你可能看過毛驢拉車的圖片。圖片中,毛驢的前麵通常都吊著胡蘿卜。當毛驢走向胡蘿卜時,就拉動了車子。這種動機要管用必須要有好幾種因素配合。車子不能太重,吊著胡蘿卜的繩子不能太長,胡蘿卜要能引誘毛驢去幹活。經驗告訴我們,偶而讓毛驢咬到一口胡蘿卜,才能使它不至於失望。否則它就會覺得徒勞無功、而停止嚐試。當毛驢吃了一口胡蘿卜時,它的食欲就得到滿足。若毛驢不餓了,那麼就要稍作調整。例如,繩子必須再短些,胡蘿卜必須再甜些,而且負載要輕些,這樣毛驢才會被激勵而動起了。在毛驢滿足之後,它就不需要胡蘿卜了。這時你怎麼辦?
答案很簡單,施行第三種動機--內在的動機。讓毛驢變成賽馬,並使它想跑。這就是本書要幫助你的。有一句俗語說:“你可以帶馬到水邊,但是你無法使它喝水。”但是如果你讓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舔鹽塊的話,它就會口渴而想喝水。我的自然樂觀主義使我相信,本書就是你的“鹽塊”。在心理學家大衛馬克裏蘭的指導下,哈佛大學做了一項長達二十五年的研究,通過大量精確的資料證明;可以從改變“你對自己以及環境的看法”而改變你的“動機”。這也是本所討論的重點。我相信本書的觀點與步驟,會改變你對自己和環境的觀察,這意味著你將改進績效。
我和同事時常在聊天中討論動機。他們一致同意並進一步證實,所有動機都是“自我”的信念,沒有人能使別人產生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