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篇:義無反顧赴朝鮮,酷寒氣候勇無畏
1950年10月,我由於在休產假的緣故而沒有能夠追隨組織去朝鮮,隻是待在了留守處。但懷抱著滿腔熱情的我,終於還是按捺不住內心對投入戰鬥的強烈渴望,在1950年12月,我和另一位與我境遇相仿的女同誌毅然跟隨了前往朝鮮運送糧食的軍車,從而踏上了奔赴朝鮮戰場的道路。
當臨近鴨綠江邊境的時候,我們明顯感到了氣候上的特殊變化。雖然我們身穿棉衣,可是寒冷的天氣著實讓我們體會到戰士們作戰的艱難。
在零下40度的寒冷天氣下,戰士們還要在陰冷的戰壕裏堅持戰鬥,很多英勇的戰士不是犧牲在戰鬥中,而是被寒冷的天氣所凍傷、凍亡,他們才是真正的勇士啊!在那裏,戰士們渴了就吃雪,餓了就吃點炒麵。那時的炒麵跟我們現在所說的還不一樣,炒麵非常幹。在前線上作戰的戰士們就是用這些東西支撐住血肉之軀,用信念擊退美帝國主義,那些犧牲在戰場的英雄們,麵對入侵,他們沒有畏縮,沒有猶豫,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以及不可戰勝的民族氣節和驚天動地的英雄壯舉,譜寫了一曲曲蕩氣回腸、流傳千古的大合唱!
隨著戰鬥的號角一次次吹響,傷亡人員不斷遞增,軍區治療隊也應運而生。1951年,我擔任軍治療隊政治教導員,後任後勤政治處宣傳股副股長。我們的治療隊跟隨部隊在山中穿行,然而,山高路遠,我們部隊也麵臨了極大的挑戰:道路被炸彈封鎖,傷員無法運送出去。1952年底,受組織上的指示,我部隊由於傷亡過大、需要休整而提前回國。
和平建設篇:全心全意搞建設,篳路藍縷建學校
1953年,中美和談,簽訂了停戰協定。硝煙過後,國防部部長彭德懷在全國發起“現代化、國防化”的號召。1953年4月,我轉業到上海任第一機械工業部駐滬辦事處監督員,後在杭州製氧機廠曆任黨委委員、常委、監察室主任、黨委宣傳部部長。在杭州製氧機廠的25年,我對工人、工程師和所有的技術人員都很有感情,所以無法忍受200多名技術人員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批鬥的慘痛境遇,因而選擇離開我為之奮鬥了25年的製氧廠。
“文革”結束後,我成為杭州市衛生局黨組成員。1978年12月,我剛上任不久,便接到了衛生局辦學校的任務,組織上安排我擔任浙江醫科大學杭州分校(大專)黨委副書記。真的是一無所有的學校,學校的籌建工作困難重重。沒有校舍,沒有校長,沒有老師,這樣“三無”的學校卻已定在1979年2月開學。為此,我到處奔走,勉強借了環衛處的一個地方開始辦起來,那是中醫院的一個小弄堂,我們的學校便是夾雜在其中的名副其實的“弄堂大學”。基於醫學教學的設備需要,我再次陷入了資金缺乏的困境。尋求資金的道路曲折而漫長,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經過多方麵的努力,得到了省、市領導的重視並投入資金,我們的分校終於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成長,從原先的“沒有一根骨,沒有一具屍”的局麵到具備基本的教學設施,可謂是“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學校畢業的第一期學員經過專業化的學習以後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我們的“弄堂大學”也贏得了百姓的嘖嘖稱讚,讓人倍感親切。接下來的幾年裏,學校停停開開,一直到後來在市委繼續辦下去的強烈要求下,杭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開始穩定開辦起來。1982年,國家出台了離休的相關政策,我就在那年遞交了離休申請書;12月,組織上正式通過了我的申請書,批準我離休。
後來在杭州師範學院爭創綜合性大學的感召下,杭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合並到杭州師範學院。我認為合並後最大的好處就是能資源共享,比如圖書館、實驗器具等,這為學醫的同學提供了很好的條件,並且讓他們能夠全方位發展。
寄語當代新青年:銘記曆史感恩情,各盡其責效祖國
現在的大學生,趕上了一個好時代啊!但是,曆史的長河奔流不息,它不能被忘卻。因為在抗戰中,是先輩們用鮮血和信念鑄造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偉大的抗戰精神,為中華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更為豐富的內涵。今天的大學生要懂得惜福,千萬不能忘本,要牢記祖國的曆史,做一個明事理、道德高尚的人。我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就是要大力弘揚這種精神,共創中華民族如詩如畫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