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第二講 中國的典籍(1 / 3)

建立一個上好的中文圖書館對哥倫比亞大學中文係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事。大英帝國的劍橋大學有一個我認為是非常理想的中文圖書館,它的藏書不是從市場上直接買來的,因為這麼好的藏書是永遠不可能流入市場的。這些藏書是我在中文係的前輩在中國定居40年間花了巨大的耐心和精力精心收集的。這些令人羨慕的藏書中包括最具價值的中國文學的代表作,有些還是珍本。

現在,請允許我為你們簡單介紹一下劍橋大學的圖書館。毫不誇張地說,我在其中消磨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請允許我冒昧地建議,我所說的這座圖書館藏書,應該是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努力的方向。

劍橋大學的圖書館有4304卷藏書,大致分布在7個部門。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這些藏書可不是一般的薄薄的、紙質封麵的普通中文書籍,每一卷都是由好幾本中文書籍的原本裝訂在一起,並且用布或者皮做封麵的。它們被並排擺放在書架上,而不是根據中國的習俗被摞起來平放。

第一部分包括,9卷儒家經典。

其中有講占卜的《易經》。這本書中講了8種變化,這8種變化或者組合由兩種長短不一的線段來組成。每一種線段和另一種線段在一起時重複兩次,或者一種線段本身重複三次。

等。

這些卦象據說是由古代的一位國王根據烏龜背上的圖案複製出來的。這位國王將這些卦象增加了一倍,這樣就有了64種不同的卦象組合每一種代表自然界的一種有利的或者不利的力量。

孔子說,如果他可以花50年來研究這本書,他才能做到不犯錯誤;但是無論是本土的還是外國的學者,都沒有真正弄明白這本書。一些人認為這本書是一本算命書,一位天才的西方學者說這本書隻是古代中亞部落語言的詞彙集合。

相對的,我們對《尚書》有比較清楚的認識。這是一本由孔子親自編撰的關於中國古代曆史資料的書籍。我們可以根據書中資料提供的一些曆史片斷來研究中國在信史時代開始之前幾個世紀的文明。我們會在後麵講到信史時代。

接下來說《詩經》。這本書裏收集了幾百首由孔子搶救並整理的中國古代民謠,這本書奠定了中國詩詞的基礎。

接下來是由孔子編撰的曆史典籍《春秋》:準確地說,應該叫“魯國春秋”,因為這個標題反映的是孔子的祖國——魯國的編年史。

第5本書是《禮記》。正如書名所說,這是一本關於典禮和儀式的書,書中包含了無數的個人在不同情況下應該遵守的規矩和禮儀。這本書成書較晚,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完成,列於五經之末。

以上5本書就是通常所說的“五經”。很多年以來,其實有第6本書《樂經》。這本書最初在公元前170年被刻在46塊大石頭片上。現在隻有一些石頭片的殘部還在。

另外4本儒家的經典叫“四書”。其中包括短篇道德論述《大學》,或者說成人應該學習的東西;《中庸》是另一本短篇的哲學著作;《論語》,也就是孔子和他的門徒的日常對話;最後是《孟子》,與《論語》相似,這本書記錄了孟子和他的門徒關於紀律和道德的對話,以及孟子和向他尋求建議的封建貴族之間的對話。

這9本書被中國的學生們爛熟於心。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關於這些典籍的注釋和訓詁的書籍。其中最好的都被收集在劍橋的中文圖書館中,用來澄清儒家經典的旨趣。這些書也必須被認真研究,這些書籍包括從公元前2世紀孔子的第12代傳人孔安國的注釋,這些注釋包括了兩大著名學派,早期的學派到公元12世紀之前一直被廣泛接受,直到被中國曆史上最博學的學者朱熹推翻。朱熹的理論至今仍然流行,並被作為科舉考試的必考題目。

關於這些經典的考古著作也是浩如煙海,我們的目錄中的第一本是這些古老的記錄的集合,以及所有的木版插圖。這樣,外國學生不僅可以看到孔子生活的時代的人們的長袍和帽子,而且可以看到他們的車子、錦旗、武器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

在神聖的儒家典籍旁邊,是一些非正統的道家哲學書籍。道家學派由老子創立,在孔教之前盛行。其中有一些非常有趣的書籍,另一些則有偽造之嫌,有這種嫌疑對任何在公元前211年那個著名的焚書事件之前寫成的書籍都不足為奇。儒家典籍在這次焚書中得以保存是個奇跡,當時的皇帝決定銷毀所有的書籍,以便由他開始一個全新的時代。

我並不想阻止你們研究道教,我會在後麵專門講到這個教派。同樣,關於其它幾本有關佛教的著述,我在這裏也不多講。我隻是希望你們現在跟上我的思路。

在B 部,首先映如眼簾的是一排217本的大卷宗,大約有一英尺厚。這是中國的朝代曆史,這套書在公元1747年由著名的乾隆皇帝以統一的形式印刷發行。乾隆皇帝本人為這套書寫了序言。

這套叢書的第一部是《史記》。它的作者是了不起的曆史學家司馬遷,他被稱為“曆史之父”和“中國的希羅多德”。司馬遷在公元前100年左右去世,在這裏讓我們多花一些時間來說說他的著作。

司馬遷從公元前2700年前的5位神話傳說中的帝王開始,以編年史的方式記錄每一個王朝,這樣一個王朝接一個王朝,一直寫到他自己生活的時代,這段時間中的最後五六百年是真正的信史時代。這些編年史是司馬遷這部著作的5個部分之一。

第二部分是帝王和他們的統治時期的時間年表,以及公元前1100年出現的封建係統中的霸主和諸侯貴族,同時,還有在公元前200年代替諸侯分封製度的封建皇朝製度。

第三部分由8個重要而有趣的章節組成:(1)禮儀和慶典;(2)音樂;(3)音律,一係列由12根不同長度的竹管組成的樂器可以發出不同的音符,這些音符可以預測人類的運勢;(4)曆書;(5)星相;(6)祭祀天地;(7)水路;(8)商業貿易。

第四部分是講封建製度下世襲的諸侯貴族的統治,關於他們的統治事跡已經在第一部分中有所闡述。

第五部分由曆史上扮演過重要角色的著名人物的傳記組成。

這些傳記並不是像我們想當然推斷的那樣,局限於有賢德的統治者和英勇的將軍。這位中國的曆史學家用更廣闊的視角來履行一個曆史學家對後世子孫的責任,除了帝王將相之外,他還記述了著名的刺客、暴虐的官吏、貪婪的商賈、阿諛奉承的小人、除了三寸不爛之舌之外一無所有的說客、政客、算命先生等三教九流的人士。

這些由一位生活在公元前100年左右的曆史學家首創的史書體例和法則,至今仍然被傳記編撰者廣泛認知。

他的著作對我們來說是近乎完美的,對中國人來說,更是無價之寶。司馬遷之後所有曆史書都或多或少以《史記》為摹本來寫。

習慣上,總是新王朝來根據所收集的上一個王朝遺留下來的資料來編撰上一個王朝的曆史。改朝換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即使是最強大的王朝也不例外。

除了正式的官方曆史記錄,另外還有一個叫做“實錄”的傳統,用來記錄當朝皇帝的日常起居。這些記錄需要用絕對的忠誠來記錄皇帝每天的活動,因為皇帝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允許任何人閱讀這些資料,所以記錄者的忠誠其實是不容置疑的。

1900年翰林書院被燒毀時,有人說當時的“實錄”被銷毀了,另一些人說這些資料在幾天前被運走了。不管怎樣,在1644年滅亡、記錄了統治中國300年的明代的“實錄”,現在被妥善保存在劍橋大學的圖書館的B 部。這部“實錄”有84卷厚厚的手稿。

司馬遷之後的下一個史學時代由司馬光開創。司馬光是公元11世紀著名的政治家和學者,他用了9年按時間順序寫成了一部中國的通史,涵蓋從公元前4世紀開始到公元10世紀中的曆史。這部廣為流傳的著作叫《資治通鑒》,它共有43卷,獨立於官方的朝代記錄。

在這位老先生1084年所作的前言中,有一段致當時皇帝的精辟的文字:

“您的仆人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他已經老眼昏花,牙齒脫落。他的記憶已經嚴重受損,以至於他忘記了當下發生的事件。他為這本書兩耳不聞窗外事,殫精竭慮。因此,他懇求陛下能夠原諒他出於一片忠心的本意,能夠在日理萬機之餘抽空來讀一下這本書,從前朝的興衰中學到治理國家的經驗和道理。如果這些經驗和道理能夠在陛下治理國家時得到應用,那麼您的仆人在黃泉之下也會心滿意足了。”

我們之前講到,傳記在某種程度上是由當朝的史官編撰的,然而傳記的範圍在後來由於史學家的官方職務有了局限性,因為這些史官都是被當朝皇帝任命的。因此,民間出現了大量的關於詩人、畫家、祭司、隱士、惡棍以及其它三教九流的傳記。如果不是這些熱情的民間傳記作家,以上這些人的善行和惡行就像阿伽門農之前的英雄們一樣,早就被人民遺忘了。

這方麵的藏書我們有8到10部,其中有一部特別值得關注。這部書叫做《烈女傳》,共有4大卷,包含了310位女性的生平。為值得尊敬的民間婦女作傳的想法首先是劉向提出的,他生活在公元元年之前。我不確定他的原作是否還能找到,目前的這部書是公元3世紀的另一位作者所著,並且流傳到當代,於1779年付梓。每個傳記都配有由名畫家所作的插圖,表現該婦女的傑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