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明清,1368-1911年(1 / 3)

14世紀的上半葉,見證了蒙古影響和勢力的緩慢衰弱,同時也見證了一個出生卑微的人的誕生,他命中要把中國的曆史帶向另一個方向。17歲的朱元璋失去了他的父母和長兄,這是一個災荒之年,他們死於食物匱乏。他沒有錢買棺材,隻能用稻草掩埋他們。他走投無路,隻好選擇出家為僧,成為一名沙彌。但和其它那些沙彌一樣,他也一道被解散,因為寺主甚至無法提供他們需要的飲食。之後他四處雲遊,最終加入了一支叛亂武裝,領袖是他自己的某個舅舅。他快速地竄升至最高軍事指揮官後,逐漸發現自己已經擁有一支龐大的軍隊。到了1368年,成為數省統治者的朱元璋宣布自己是大明王朝第一代皇帝,年號是洪武,定都在南京。他除了軍事天才,在管理自己的帝國上,也顯示了同樣不尋常的才賦,此外,朱元璋還是文學和教育的保護者。他組織了現在形式的科舉考試(不過目前這種考試形式正在轉型),恢複了唐代就使用的中國本土服飾(迄今在戲劇舞台上還能看到這種服飾),出版了嚴厲的刑典,還製作了田產簿作為製定稅收的根據。他還把幣值固定在合適的基礎上,政府的紙幣和銅錢同時流通,宦官被禁止擔任官職,佛教和道教同時成為國家宗教。

這位真正偉大的君主死於1398年,帝位由他的孫子繼承。雖然這個男孩聰明而且能寫作漂亮的詩歌,但是他的內向天性是讓故去皇帝煩惱的源泉之一。這位新皇帝的第一個法令是解除他的叔叔們占據的重要職位。但其中一位叔叔卻不能夠忍受這條法令,之前他就憑自身的才能引人注目,於是他立刻放棄了對新皇帝的效忠。隨後的戰爭中勝利女神始終垂青他,最終他的軍隊凱旋進入首都南京。接著發生一段讓枯燥的中國史增色的有趣插曲,這段插曲不時引來人們非同尋常的興趣。失敗了的年輕皇帝不清楚軍隊進入他的宮廷後會發生什麼,他消失了,再也沒有人看見過他,雖然在隨後的年代中偶爾會出現一些宣稱自己是年輕皇帝的人,他們恢複皇位的行動也獲得過許多人的支持。據猜測皇帝易容成一名僧侶,逃到遙遠的雲南省,而他的僧衣傳說是他的祖父秘密留給他脫困的。近40年的雲遊後,據說他去了北京,在皇宮隱居直到死亡。一個宦官從他左腳的痣上辨識出他的身份來,但是宦官不敢揭穿他。

取得勝利的叔叔在1403年登上了皇位,他的年號就是著名的“永樂”。他很快證明自己的統治能力就像自己的軍事能力一樣好。他從人口繁多的省份引進移民充實那些因為戰爭而拋荒的地區。北京城被重建,在1421年政府的辦公地點轉移到那裏,從那以後北京一直是中國的首都。他製定了一本新的刑典,采取各種針對韃靼人的軍事遠征,太監們接受他的使命前往爪哇、蘇門答臘、暹羅,甚至達到了斯裏蘭卡和紅海。對中國編年史的總體準確性懷疑不斷的日子已經過去:最近在斯裏蘭卡的發現(1911年)大概能至少消除掉對這一點的懷疑。在加勒(Galle)出土了一塊石板,有阿拉伯文、中文、泰米爾文的三種銘刻。阿拉伯文離解讀還很遙遠,但中文部分足夠證明石板在1409年豎立,以紀念宦官鄭和的訪問,他在這條路線上經曆了來回多次航行。1411年這位宦官又受派出使日本,在那裏他逃過了一次致命的危機。

皇帝是文學的熱情保護者,成功地組織了世界未曾有過的巨大文學總集的編纂。他雇用了大量的學者,編纂一本能把所有存在過的作品全部納入的百科全書。共分四部,四部其一是儒學經典,其二是曆史,其三是哲學,其四是繁雜的文集,包括了天文學、地理學、宇宙起源論、醫學、占卜、佛學、道學、手藝和藝術。完成後的作品由一個小規模的學術小組——總共超過200人——花費了5年的時間,審核了至少22,877卷,編寫了附加的60卷目錄。全書裝成11,000冊(中式書裝),平均厚半寸、長一尺八寸。如果所有這些書一本本平放,這一列書會堆得比聖保羅教堂還要高。每一卷大約有20頁,整部作品總共917,480頁,366,000,000字。鑒於中國文學語言更高的致密性,100個漢字大約相當於130個英語詞,即使稱為“知識之河”的大英百科全書,在這中國無可匹敵的龐然大物相形之下也成了“涓涓細流”。

永樂大典沒有被印刷過,即使是中國皇帝,這位骨子裏文學的熱情愛好者,當要把這樣一套巨著付印成鉛字前時也退縮了——成本太巨大了。然而它還是擁有幾個複本,某個時期同時有三個版本存在。其中兩部隨著1644年明王朝的覆滅在南京毀滅。第三部在1900年的聯軍北京包圍戰中被損毀了大部分。隻有零星的卷冊被保存下來,成為這項偉大成就麵貌的豐富證明。

這位皇帝是虔誠的佛教徒,佛教的僧侶被提升到極高的位置,對於宮廷可以施加重大影響。在災荒的年份人們抱怨北京城舒適地居住著數萬名僧侶,而幾個省的百姓還不得不啃食樹皮和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