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糾正壞習慣(2 / 3)

對於金錢的實際作用,我們有必要在生活的實踐中去進一步了解,而不是隻做一個隻懂伸手向父母要錢的“小書生”。

首先我們需要懂得錢在生活中的交換價值。經常跟父母去市場走走,看看我們平時吃的一斤雞蛋需要多少錢,我們穿的一件衣服需要多少錢,我們家裏用的冰箱彩電需要父母多少天的辛苦工作才能掙到那麼多錢買回來。有了這些直觀的了解,我們就會對錢有一個起碼的概念,也就不會再以為一塊橡皮是無所謂的,請同學過生日派對是無所謂的了。

第53節:克製虛榮心

第二,了解和體會父母掙錢的辛苦。

很多同學之所以會不斷地要求父母買名牌,不停地和同學比著講排場,不能控製地去和別人攀比,向別人炫耀,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並不知道父母掙錢的不易。他們以為父母的錢是很容易得來的,有的甚至根本就不知道父母的錢到底是從哪裏來的:

有一個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和媽媽逛商店,看中了一個很昂貴的東西,於是要求媽媽給買下來,最後沒有辦法,媽媽隻好對他說自己沒有錢,可是這個小學生說媽媽的錢包裏有錢,媽媽把錢包拿出來告訴他錢不夠,他馬上說那銀行有錢,當媽媽對他說銀行的錢不是自己家的時,這位同學怎麼也不肯相信媽媽的話。

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多得是:

還有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他在班上是一個很積極的學生。有一天老師發動大家向災區捐款,於是他馬上站起來對老師說:“老師,我們家有錢,我可以捐款。”那老師就問他:“那你準備捐多少啊?”他大聲說:“捐10萬。”他知道10萬塊錢是一個很大的數字,是別的同學都不會捐的。於是當天晚上回家他就對自己的爸媽說:“爸爸媽媽,我已經對老師說了明天要向災區捐10萬塊錢,你們今天就把錢給我吧,明天我要帶到學校去。”他父母一聽驚呆了。這10萬塊錢是他們準備裝修房子的錢,可是他們的兒子卻並不知道這個錢的用途,更加不知道這10萬塊錢是父母辛苦工作了幾年才攢下來的,在他的眼裏,父母賺錢似乎是很容易的事,因為他從來沒有見父母在他麵前談論過掙錢不易。隻是聽父母提到過這10萬塊錢,於是就答應要捐出去了。結果害得父母很不好意思地去向老師解釋。

如果我們深入生活,深入了解父母平時是如何辛苦工作的,深刻體會父母生活和工作的不易,我們對錢的使用就會有一個更合理的認識,也有助於我們克服把錢花在那沒有必要的盲目攀比和炫耀的壞習慣。

第三,克製我們的虛榮心。

造成我們盲目攀比和炫耀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虛榮心。虛榮心會導致我們去追求那些超過我們實際需要的東西,去追求一些華而不實的事物。比如名牌。克服虛榮心就是從思想上斬斷盲目攀比炫耀的根源,是十分必要的。

3.自我評估

你從來不穿沒牌子的大路貨;

你的文具一定要比班上大多數人的高級,一旦發現自己的太落伍了,就會要求父母買新的;

你從來不知道家裏的錢是怎麼來的,更不曾了解過父母的工作到底是什麼;

你認為自己的爸爸是大老板,他的錢反正多得很,你認為自己怎麼用也不會用完的,所以你從來就“不求最好,但求最貴”;

你在買衣服的時候,總是要買那些最紅的明星代言的衣服,這樣才不至於落伍;

如果衣服是名牌的,鞋子就不能是沒有牌子的,就算是國內名牌也不行;

現在大街上到處都是耳朵上戴著MP3耳機的人,所以,雖然你用不上它,也一定要父母給買一個,不然你會怕別的同學笑話;

別的同學過生日,低於100塊錢的禮物你從來不送,因為那太掉價了;如果是你自己過生日,則一定要請要好的同學到高級飯店大吃一頓,不然自己太沒麵子了。

二、懶惰

1.概念與內涵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我們的時代,物質福利不斷湧進童年、少年、青年的生活,以致出現這樣一種危險:兒童和開拓進取少年可能可能失去了這些物質福利是由勞動創造出來的觀念,甚至不知道它們是從哪兒來的。現在的一個非常複雜的教育學和社會學的問題就是要在兒童、少年、青年身上培養對待物質福利的態度。”這個問題也是我們當代的中小學生要麵臨的一個題。集中體現就在一個懶惰的問題上。

一個人的懶惰,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麵。

①完全不做或懶於做家務

我們終究是要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現在多做一些家務勞動,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將來獨立生活的能力就強,否則隻會抓瞎。雖然將來很多的家務勞動都社會化了,卻仍有很多事情必須親自料理,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很多人長到十幾歲了,連鍋碗瓢盆都還沒有碰過,基本的生活知識也沒有,基本的勞動常識也不懂,一旦需要獨立生活,就會處處碰壁。

②自己能做的事不做

有些懶惰的孩子明明是自己能做的事,卻找各種各樣理由不去做。他們最大的理由就是那不是屬於自己的事情。比如,為花園裏的小樹小花鬆土施肥,很多人就認為那是園丁的事,或是父母的事,又不是自己養的花,所以這樣的事他們也就懶得去做。有的事雖然是自己能做的,也與自己有關,可是他們都指望父母來做,所以也懶得動手。比如家裏的衛生也是每個家庭成員都能做的事,就算中小學生能做的有限,可是抹桌子,洗洗茶懷什麼的,還是可以做的。但是懶惰的人就不做,他認為反正有父母做。

③自己該做的事不做

很多的中小學生因為過於依賴父母,所以養成了懶惰的習慣,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本來應該是自己做的事卻不做,把它推給別人。

比如,我們之中的好多同齡人別說做飯洗衣服了,連飯前飯後擦桌子,幫助父母端端盤子也不做,就等在那裏等著吃現成的;還有的人直到要換衣服,才會叫家長把衣服送到自己麵前來,根本不知道事前把自己要穿的衣服準備好,自己平時換下來的衣服也不知道要放到衣簍裏,扔得到處都是。

再比如在學習上,文具扔得滿桌都是,等到要用的時候,就急著讓父母來幫助找;書包從來不自己整理,常使得該帶的書忘了帶;更有甚者,明明應該是自己要完成的作業,卻非要父母幫著來完成,最常見的就是手工作業。

第54節:懶惰

④大事做不來,小事不願做

很多中小學生總以為自己還小,太大的事情做不來,太小的事情又覺得沒必要做,況且那些小事有父母做就可以了。

比如很多小學生就認為做飯是一件複雜的事,他們也做不來,同時又認為像洗襪子這樣的小事,本來一直是媽媽在做,自己就沒有必要多此一舉了。這樣下來,最後就成了大事做不來,小事不願做,當然會變成大事小事全不會做也不願做的懶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