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養成好習慣(1 / 3)

一、係統思維習慣

1.概念和內涵

有一天係統學專家的小兒子突然問道:“爸爸,別人都叫你係統學專家,你能告訴我什麼是係統嗎?”父親望著還在上小學的兒子,一時不知該從何談起,他略微沉思了一下,問道:“那你認為什麼是係統呢?”

兒子自以為是地說:“我覺得係統好像是一種非常高級的機器。”

父親聽了不禁哈哈大笑說:“不錯,真不愧是係統學家的兒子,能想到這一步已經很不簡單了。不過,我還是要告訴你,係統不是一種非常高級的機器,它隻是一個概念。”

兒子聽了疑惑地問:“那什麼是概念呢?”

係統學家耐心地解釋道:“概念是一個詞彙,它可以概括地表示許許多多具有相似性質的現象。比如說,動物這個概念,它就能概括地表示魚、鳥、老虎、人等等。而人這個概念,又可以概括地表示大人、孩子、老人、男人、女人等所有的人。”

兒子又問道:那麼係統又是一個什麼概念呢?父親繼續說:係統是一個特殊的概念,它可以概括地表示許許多多的概念,比如一朵花、一滴水,一條魚,一輛汽車,一個人,一支軍隊,一個國家,一個地球,整個宇宙,我們可以概括地說它們是一個係統。聽到這裏,兒子高興地說:爸爸,我明白了,係統不是一個高級的機器,它是一個高級的概念,可以管住所有的概念,比它們都大,就像司令一樣,我說得對不對?父親望著兒子哭笑不得地說:對於你來說,能理解到這一層關係已經難能可貴了,我還能說什麼呢?

係統思維是一種模式思維,它不同於創造思維或形象思維等本能思維形態,是迄今為止人類所掌握的最高級思維模式,在人類曆史上還沒有哪一個概念能像“係統”那樣深刻影響現代人的思維方式,也沒有哪一種抽象的思維方法能像係統思維方法那樣為普通人迅速接受、理解並應用於指導思維實踐活動。

係統思維的重要性體現在兩個方麵:

首先它能極大地簡化人們對事物的認知。

對於現代人來說,缺乏的不是知識,也不是信息。恰恰相反,現代人所擁有的知識信息已經遠遠超出了人們實際的駕馭能力,讓人不知該從何處思考。在這處情況下,就必須要有一種簡化手段來重新規劃我們所掌握的知識和信息,使它們精簡有序,並清理出一定的“內存”讓大腦有思維的空間。

係統思維的另一個重要性是它給我們帶來的整體觀。

以往人們不論分析問題還是解決問題,都習慣於將事物割裂,對其各組成部分進行解析。這種局部觀的思維模式固然有利於思維深入到事物的內部進行細致的考察,但卻忽視了一點,在宏觀尺度上,事物是以整體的形式存在的,對局部的細致研究並不能完全解釋事物的整體行為,要想整體把握事物,就必須將各個局部按照某種結構模式統一起來分析,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這一點對於我們中小學生尤其有效,就拿中學階段的曆史知識學習來說,要學習的知識千頭萬緒,如果我們沒有一個係統的觀念把這些零碎的知識變成一個有序的整體,那我們掌握起來就是非常困難的。

2.培養要點

第一,把目光投向事物的整體。

所謂整體法,就是在分析和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始終從整體來考慮,把整體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讓任何部分的東西淩駕於整體之上。

馬克思曾經說過:許多人協作,許多力量融合為一個總的力量,造成一種“新的力量”,“這種力量和它的一個個力量的總和有本質的差別”。恩格斯也說:“我們抓不住整體的聯係,就會糾纏在一個接一個的矛盾之中。”他們說的都是整體的思維方法。

整體法要求把思考問題的方向對準全局和整體,從全局和整體出發。它是關於事物之間相互聯係,整體和部分相互關係的思維方法,如果在應該運用整體思維的時候,卻不用整體思維法,那麼無論在宏觀或是微觀方麵,都會受到損失產生嚴重後果:

有一年在海安縣鄧莊鄉雙元村附近,稻田裏一片金黃,稻浪隨風起伏,一派豐收景象。令人奇怪的是,就在這片稻浪中,有一塊地的水稻稀稀落落,黃矮瘦小,與大片齊刷刷的田塊成了鮮明的對照。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塊麵積為2.5畝的田塊普遍被挖去一尺深的表土,賣給了磚瓦廠,田塊主人得了1000元。由於表麵熟土被挖,有機質含量銳減,今年春上的麥苗長得像鏽釘,夏熟麥子收成每畝還不到150斤。水稻栽上後,盡管下足了基肥,施足了化肥,可是水稻長勢仍不見好。

有人給他算了一筆賬,夏熟麥子少收1000多斤,損失400元,而秋熟大減產已成定局,損失更大。今後即使加倍施用有機肥,要想這塊地恢複元氣,至少需要五年時間,經濟損失至少在二萬以上。這麼一算,這位中年莊稼漢叫苦不迭,後悔地說:“早知道這樣,當初真不應該賺這塊良田的黑心錢。”

第56節:事物內部結構

這個農民錯在哪裏?他隻為了賺錢,屬思想認識問題,而在思維方法上,他缺乏整體思維的素養,隻顧部分,不顧全體,隻顧一時得利,不顧長遠利益,破壞了生態平衡,違背自然規律,受到了懲罰。

第二,注意到事物內部的結構。

在進行係統思維的時候,要注意係統內部結構的合理性。係統由各部分組成,沒有部分係統也就不會存在。而部分與部分之間組合是否合理,對係統有很大影響。這就是係統中的結構問題。

那麼什麼樣的結構比較好呢?所謂好的結構,是說一個係統內部組成的部分組織得比較合理,是有機的聯係。

北京大鍾寺有一口大鍾,造於明朝永樂年間,至今已有接近600年的曆史。這口鍾音質悅耳,圓潤宏亮,節奏明快,聲音可傳至四五十公裏遠。但它的結構比例由於過去科學技術不發達,一直未能測出。解放後,才用超聲速儀計算出它的重量為46.5噸。大鍾的成分為銅80.54%,錫16.4%,鉛1.12%和少量其它金屬。這個比例被公認為造鍾的最佳比例。相反,1733年俄國造的“皇鍾”,重193噸,但是由於合金比例及結構的錯誤,敲第一響就震裂了。

大鍾本身也是一個係統,如果組成它的部分結構不合理,就會導致整體的解體。由此可以看出結構合理性的重要。

第三,充分考慮到各要素。

係統或大或小,都是由各種各樣的因素構成,我們把其中相對具有重要意義的因素稱之為構成要素。同樣的,要使整個係統正常運轉或是發揮最好的作用,或是處於最佳狀態,則必須要對各要素考察周全和充分,並充分發揮各要素的作用,並且要相互協作才能達到目的。

如果我們在考慮或是解決問題時,對係統的各要素考察並不仔細,或者掛一漏萬,那麼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難免會顧此失彼,甚至導致全盤皆輸。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個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對係統各要素考察充分而贏得的戰爭——坎尼之戰:

漢尼拔是古代迦太基的軍隊統帥,也是世界古代史上傑出的軍事戰略家,在他充滿傳奇色彩的戎馬生涯中,最為輝煌的一頁是坎尼之戰。

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後,漢尼拔率軍取道西班牙,穿越終年積雪的阿爾卑斯山,直抵亞平寧半島,並攻占羅馬的重要糧庫坎尼。坎尼的失陷使羅馬大為驚駭,集結了8萬步兵和6000騎兵的大兵團,準備與漢尼拔決戰。而漢尼拔隻有4萬步兵和1萬騎兵。

麵對數量占壓倒優勢的敵人,漢尼拔分析了一切要素,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條件來爭取勝利。

公元前216年8月2日會戰開始之前,漢尼拔作了周密的部署。他知道該地夏季中午常刮東南風,因此首先占據了背風的位置,將4萬步兵背向東南布成一個凸半月形陣勢。漢尼拔令一部分步兵在半月形的中間突出部位占領寬大正麵,故意“示弱”以引誘敵方從中央部位突破。又令500名精壯士兵,身藏匕首,準備在必要的時候向羅馬軍隊假裝投降,借機混入敵陣,待機從內部打亂敵軍。與此同時,漢尼拔又將一萬騎兵配置在步兵半月形陣勢兩側,保衛兩翼的安全,並準備從側後包抄敵人。

8月2號上午,羅馬軍隊先發製人,集中兵力向漢尼拔半月形步兵陣的中央突起部分猛攻。經過一番鏖戰,漢尼拔即令500名身藏匕首的士兵,跑到羅馬軍陣前交出自己所持的劍、矛和盾牌,表示投降。羅馬軍隊信以為真,就把他們置於陣後繼續攻擊。這時,在漢尼拔布置的凸半月形陣中,中央突出的步兵逐漸後退,讓羅馬人以為他們是在潰敗,遂令後續梯隊的步兵一齊加入戰鬥,發動進攻。眼看著羅馬軍全部進入口袋了,漢尼拔急忙令兩翼的步兵主力猛攻其側翼,騎兵從側後方包抄過來。戰至中午時分,東南風大作,飛沙走石,刮得羅馬士兵兩眼難以睜開,既不能準確地使用自己手中的投射武器,也不能靈活地避開從漢尼拔軍隊裏順風投射來的密箭和石頭,處於十分不利的境地。正在這時,500名假裝投降的士兵從身上摸出暗藏的匕首,刺死身前的敵人,再從死者身上拿過劍、矛和盾牌,在羅馬軍隊內部橫衝直撞,四處廝殺。羅馬軍冷不防受此一擊,頓時大亂,戰至天黑,徹底敗北。

在漢尼拔的思維中,決定坎尼戰爭這一係統的要素有很多,但他抓住其中最為重要的要素,並且思慮十分周全,幾乎每一個可能的要素都考慮到了,比如風向、陣形、500名士兵的詐降等等,可以說,就是他所考慮到的這些要素決定了這場戰爭的勝利,它們缺一不可。

3.自我評估

對於集體活動,你一向認為沒有自己的事情重要;

對於班上組織的活動,你從來不參加,你覺得班上那麼多人,少你一個也沒關係;

每次要麵對一個複雜的事情的時候,你常常顧此失彼;

對於自己犯的錯誤,事後你常常有如夢初醒一樣的感受;

對於同學或是身邊的其他人,你總是先看到他的某一處不足,而很難把他的優缺點放在一起綜合考察;

你不善於做條件很多的應用題,因為對於那麼條件,你不知道該如何去利用;

如果同時有幾件事情要做,你常常不知道應該先做哪一件。

二、辯證思維習慣

1.概念和內涵

在古希臘,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年輕人決心以演講為終身職業,這個選擇遭到了他父親的強烈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