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全球通史——中東(2 / 2)

阿拉伯民族主義在敘利亞和黎巴嫩、在埃及和蘇丹都獲得了成功,但在巴勒斯坦卻遭到了慘敗。希特勒控製下的歐洲大肆滅絕猶太人引起了要求向絕望的幸存者開放巴勒斯坦的巨大壓力。1945年8月,杜魯門總統提議,讓10萬猶太人進入這一托管地;1916年4月,一個英美調查委員會提出了讚成總統這一建議的報告。阿拉伯聯盟的反應是發出警告說,它將堅定不移地反對猶太人的流入,如果必要的話,它還準備使用武力製止這種流入。幹是,聯合國派了一個實情調查委員會去巴勒斯坦,聯合國大會在收到該委員會的報告後,於1947年11月29日投票讚成將這一托管地劃分開來。第二年的5月14日,猶太人根據這一劃分決議,宣布建立猶太人的國家,稱為以色列;同一天,杜魯門總統承認了這個新國家。第二天,阿拉伯人實行了他們一再威脅要采取的行動,派軍隊越過以色列邊界。

戰爭的進程與人們所期望的相反。阿拉伯軍隊缺乏紀律、團結和有效的領導;以色列人差不多是背水一戰,因而完全具有這三種優點。他們不僅擊退了來自四麵八方的阿拉伯人的進攻,而且因此,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進攻西奈半島,兩天後,英法進攻蘇伊士運河。

從一開始起,進攻計劃就被無可挽回地搞糟了。以色列人迅速通過了西奈半島上埃及人的防線,但英國人和法國人卻沒有作好充分準備,直到11月5日才開始真正登陸。埃及人的抵抗軟弱無力,一位英國上校說:“這很象一次極好的演習。”但到這時,進攻已為時太晚。來自四麵八方的批評和反對愈來愈猛烈。正如所預料的那樣,蘇聯就竭力進行反對,並發出事實上的最後通牒,要求英法停止進攻。美國事先沒得到進攻的消息,這時也激烈反對它的盟國,盡管未和蘇聯人采取一致步驟。聯合國以壓倒的多數通過了一項決議,要求所有外國軍隊都“立即”撤出埃及。侵略國最初拒絕了這一要求,但最後,它們還是因國外不可抗拒的壓力和國內嚴重的意見分歧而不得不讓步。聯合國向西奈半島派遣了一支緊急部隊,以維持以埃之間的和平,到12月底時,英法聯軍的最後一支部隊乘船返回了本國。

蘇伊士危機的直接後果對西方來說是一次慘重的失敗,對納賽爾及其蘇聯支持者來說卻是一次徹底的勝利。美國同其歐洲盟國之間的關係遭到了嚴重的損害,盡管是暫時的。納賽爾的軍隊雖然被以色列人輕而易舉地擊潰,但他本人卻成為整個阿拉伯世界的英雄,因為他奪取並保住了蘇伊士運河。

從更長遠的觀點看,可以認為遠征蘇伊士是老牌帝國主義的最後立場。如果考慮到納賽爾援助阿爾及利亞反叛者、靠近蘇聯、進行持續不斷的反西方廣播宣傳運動和最後奪取蘇伊士運河這些所作所為的挑釁性,那麼,對英法采取那樣的行動也就不會感到奇怪了。以過去的觀點和慣例來判斷,遠征蘇伊土似乎完全是可解釋的、正當的行動,它的發起者就是這樣認為的。

然而,意味深長的是,這一遠征並沒有被2O世紀中葉的世界承認為是情有可原的、正當的。相反,它遭到了亞洲和非洲國家的堅決反對。英國決定讓步的一個原因是印度和巴基斯坦提出了直截了當的警告:如果英國不讓步,它們將退出英聯邦。即使在英國和法國國內,也存在著嚴重的意見分歧。例如,英國絕大多數報紙就支持譴責這一遠征為“艾登的戰爭”的無數次集會和示威遊行。蘇伊士危機的意義在於,它象一道閃電,揭示了納賽爾和尼赫魯的世界與羅得斯和吉卜林的世界盡管僅相隔半個世紀,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帝國主義的時代已讓位於殖民地革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