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他聽了馬勒的第二交響曲,樂曲深深地吸引了他,喚醒了他內心深處沉睡已久的東西。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認為應該重新演繹馬勒的第二交響曲,他覺得缺了點什麼,他聽到的演奏不符合馬勒的原意。
他出售了自己的企業,決定要成為一個指揮家。所有的專業人士都一致認為他的做法是一次希望渺茫的冒險。因為卡普蘭在此之前從來沒有做過指揮,也根本不會演奏任何樂器。一個甚至連樂譜都讀不懂的經理——40歲——當指揮,這簡直可笑極了!但是,這些批評意見動搖不了卡普蘭的決心,他甚至將目標定得更高了:他要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演繹馬勒的作品。
然後他就開始學習,他向最優秀的指揮家求教。他請了老師,不斷地為自己的夢想而奮鬥,隻過了兩年,他的夢想就成為了現實。1996年,吉爾貝特·卡普蘭演奏了美國最成功的古典作品集,在同一年裏,他作為一名受人仰慕的指揮家出席了薩爾茨堡音樂節的開幕式。
為什麼有的人能讓別人為自己工作,而另一些人卻甘願為別人賣力呢?區別就在於我們追求自己夢想的程度。當兩個人相遇時,一般那個作出了真正的決策,並竭盡全力要實現自己的目標的人總是能最終影響另一個人,而且或多或少地讓他跟隨自己的腳步前進。將夢想抓得越緊,我們就會越堅強,連上天都似乎在以一種神秘的方式幫助那些目標明確的人。
聰明的人總是每隔一段時間就停下來問自己:“我是在體驗我的夢想,還是在畏懼不前?”他們知道,作為自己生活的設計師,可以創造自己夢想中的未來。他們為自己規劃與自己匹配的人生藍圖,他們懂得,過去以及現在都不等同於未來。即使手中握有的始終是同樣的畫筆,我們也能每時每刻描繪出一幅新的畫卷。但丁說過:“熊熊烈火是從微弱的火苗中產生的。”
真心喜歡自己
假如說把世界上的芸芸眾生,硬要分成兩種人,你會怎樣給他們分類呢?
其實,不論你用什麼方法分類,世界上都不止兩種人。不過,假如硬要分成兩種人,那世界上真的就隻有兩種人了,那就是喜歡自己的人和不喜歡自己的人。
根據這個標準分類,恐怕有一大堆人要擠在不喜歡自己的人那一邊,隻有很少數的人能夠開心地舉手說:“我喜歡自己。”
不喜歡自己的人,總有一籮筐的理由:我太矮、我有青春痘、我不擅長交際、我的學問不好、我家境清貧、我父母不體麵……
而喜歡自己的人,卻不一定說得出多麼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們喜歡自己,並不盲目,他們不相信自己是十全十美,反而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和其他人一樣,具有很多缺點。隻不過,他們願意接受自己的一切,一切的優點和缺點,不企圖掩飾,不刻意改變;當然,更不會癡妄地羨慕他人。
喜歡自己,是快樂的起點。
人,天生不平等,有美醜胖瘦、高矮貧富,但是也有公平的一麵,所有的好條件與所有的壞條件,都不會同時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仔細思索,美麗的人或許太懶惰,以致一事無成;而能幹的人可能過於操勞,損害了身體;富有的人縱情聲色,未必能保有美滿的家庭;有學問的人自律嚴謹,說不定也會失去發財的機會。這樣想來,人人都有所得,卻也不自覺地失去了什麼。
最快樂的人,了然於人生的不完美,卻又能在這不完美中,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求全”本是人性的通病,擁有一份好工作,還希望能夠賺取更多的錢財;擁有理想的婚姻,又盼望事業飛黃騰達;一旦做了富翁,又恨不得在報章雜誌頻頻露臉,出盡風頭;更有人,事業、財富、婚姻、愛情,所有的好東西都想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殊不知十全十美本來不是自然界的規律,月亮圓了會缺,春花開罷即謝,秋去冬來四時運轉不息,不曾為任何一個美好的時刻所羈絆。人生也難求絕對的圓滿,際遇有時順有時逆,財富來時有如巨浪湧到,去時又如退潮的海灘,愛情、婚姻、事業既難樣樣美好,更難時時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