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朝堂上這個局勢,他與魏仁浦合則兩利,分則會被董遵誨各個擊破,失去了所有的話語權。考慮到這個問題,範質先對董遵誨稱謝,而後主動說自己修正刑統時事務繁多,對繁雜重複的國家律令並沒有修改徹底,導致現在判決輕重無據,有些官吏更趁此徇私舞弊!有介於此,範質主動請求朝廷派人對大周刑統進行詳定。
魏仁浦也認識到自己舉動的不妥,趕緊出言附和。但是大家此時已經看清楚他的態度,他的亡羊補牢之舉反而弄巧成拙。
倒是董遵誨見範質意誌堅定,便也改變立場,同意重修刑統,不過董遵誨也向朝廷說明,編纂的總負責人必須由範質承擔,要不然對範質實在是不公。對此,群臣全都附議。
於是郭信下詔,命範質、蘇曉、張希護、奚嶼等參照唐律,在《大周刑統》的基礎上重加詳定。在範質的精心指揮下,不久便定稿出書,共三十卷。
卷一至卷六名例律,二十四門五十七條;卷七至卷八名衛禁律,四門三十三條;卷九至卷十一為職製律,二十二門五十九條;卷十二至卷十四戶為婚律,二十五門四十六條;卷十五為廄庫律,十一門二十八條;卷十六為擅興律,九門二十四條;卷十七至卷二十為賊盜律,二十四門五十四條;卷二十一至卷二十四為鬥訟律,二十六門六條;卷二十五為詐偽律,十門二十七條;卷二十六、卷二十七為雜律,二十六門六十二條;卷二十八為捕亡律,五門十八條;卷二十九、卷三十為斷獄律,十七門三十四條。
成書之後,在董遵誨的建議下,皇帝郭信下令刻版摹印,頒行全國。可以說修書之事不但沒有影響董遵誨與範質之間的關係,反而彌補了兩人此前的某些爭端。
當然裏外不是人的魏仁浦,也隻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不過,魏仁浦雖然這次弄巧成拙,卻依舊保持住自己的宰相風範,一如既往地在朝堂上與董遵誨相爭。雖然有些個不識時務,但多少也顯示了他的執著。
這一日,戶部郎中沈義倫自吳越歸朝,在朝堂上進行例行述職。就在大家聽得昏昏欲睡的時候,沈義倫突然拜倒在地,對皇帝叩首說道:“陛下,微臣北返之時,眼看著淮南等地再度發生饑荒,揚州等地更是有多人餓死。百姓們家無存糧,賣兒賣女甚至易子而食!當地官衙根本就沒有糧食接濟,而駐軍營中卻屯糧甚多。微臣請求陛下恩準,將各郡所儲軍糧暫時借貸給百姓,讓他們度過饑荒。至於其中的缺口,隻要等到秋收時讓百姓歸還新米就是,完全可以彌補!”
雖是向皇帝懇請,但沈義倫的眼睛卻一直盯著董遵誨等人,他也知道皇帝智商有問題,一切軍政大事全都依仗董遵誨等人處理。果然,就見郭信打了個嗬欠,對他說道:“愛卿所言之事著宋王等人商議就是,朕稍後自會用璽,退朝!”
郭信懶洋洋離開朝堂,繼續去後宮完成他生兒育女的責任以及他打木工的個人愛好,而董遵誨等人也圍坐在一起,緊急討論此事。
作為魂穿的現代人,對於賑災之事董遵誨倒是十分讚同。而且在討伐李重進的時候董遵誨就發現,當地百姓因為頻遭戰亂幾無家當,別說耕地裏的牛,就連刨地也隻能用費時費力的木鋤!以這樣的耕種水平,再遇上天災,百姓們哪裏還活得下去?!
這段時間,董遵誨所讚同的,就是魏仁浦所竭力反對的。魏仁浦立即反駁道:董帥心地雖好,可如果開倉賑濟後再遇到水旱災害,饑民到時候根本無力還糧,不僅不能填補軍糧上的缺口,還依舊需要官府賑濟。如果出了這樣的事情,誰又能承擔這個責任?!
魏仁浦所說的也有一定道理,範質、王溥也有些個猶豫。這時特批與會的沈義倫慷慨陳詞,認為國家開倉濟民,可感召和氣,立誌事稔,不用憂慮水旱!
位卑未敢忘憂國,沈義倫的一番言辭贏得了大家的讚賞,在隨後的表決中,就連起先反對放糧的魏仁浦都投了讚同票,以全票通過放糧的決議!
隨後,經董遵誨提議,群臣投票讚同:在各州縣設立義倉,朝廷在兩稅之外,每石另輸一鬥貯藏,以備荒年。(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