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動物,離人類不遠(1 / 1)

放虎

一位朋友帶領我去參觀動物園的虎。他說,你盡可以用“虎頭虎腦”、“虎踞龍盤”、“虎視眈眈”來形容這些貌似凶猛的動物,但絕不要使用“虎虎生威”這個成語。因為這些老虎多半在動物園出生,完全人工飼養長大,野性殆盡,一點也威風不起來,不過披了一張虎皮罷了。

我笑了,戲謔道:“如此說法,這些老虎完全可以攜同遊人一起散步了。”

他大驚失色,連連擺手道:“那還了得。”

所以,老虎就是老虎,野性減少凶性尚存,凶性減少殺機仍在,誰敢放縱它,誰敢大意它,誰敢輕蔑它的震天怒吼?

對於我們內心,是否也囚禁著幾隻虎樣的猛獸?它們被道德、良知等種種理念的枷鎖困擾著,或溫順馴服,或搖頭擺尾,也許隨著歲月的縱深,苟延殘喘,奄奄一息。但是它們沒有死!

其實,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罪犯,隻是自己當了自己的警察和法官——這是律師的話。

其實,每個人都不斷生發癌變,隻不過自己當了自己的靈丹妙劑——這是醫生的話。

所以,設籠子並不見得是件壞事,馬套嚼子更便於駕馭,人多點自製力方更顯君子風範。

眼淚鑽石

森林中住著一隻小恐龍,奇怪的是小恐龍哭泣之時,晶瑩的淚珠頃刻間就幻化成美麗的鑽石。眼淚——鑽石,廉價——重金,天壤之別。為此,小恐龍聲名遠揚,再也不能安生了。狼、狐、虎和豹等許多險惡的動物都來騷擾小恐龍,它們故意猙獰恐怖地驚嚇小恐龍,讓它膽戰,讓它痛哭,然後急風驟雨般地卷走眼淚變成的鑽石。

小恐龍傷悲至極,整日以淚洗麵。這反而更中了狼狐們的詭計。危難關頭,聰明猴趕到小恐龍的身邊,安慰它,照料它,千方百計逗小恐龍快樂。

問題就出在這兒:聰明猴解救小恐龍,是出於善良的天性,還是居心叵測,妄想獨貪恐龍淚鑽石?

告訴你,聰明猴沒有一絲一毫的陰謀和私心,別有用心的正是人類自己——當我們揣摩聰明猴的動機時,已經不懷好意了。

尾巴丟了

童話中說,有一天,獅子蹲著睡覺,猛然一抬眼,發現尾巴丟了。它仰頭請鬆枝上的小鬆鼠幫忙尋找,小鬆鼠沒找到;它回身請覓草的小山羊幫忙尋找,小山羊也沒找到;它又喊來活蹦亂跳的小白兔幫忙尋找,小白兔還是沒找到。獅子絕望了,號啕大哭起來。

我們不是獅子,但是我們身體上的器官不也有一時“丟失”的時候嗎?比如“有眼無珠”、“熟視無睹”;比如“沒頭沒腦”、“手足無措”;比如“大驚失色”、“萬念俱灰”,甚至存在動物大換內髒的情形,比如“狼心狗肺”、“熊心豹膽”……

真正的丟失,隻惋惜不痛惜,因為哪個人也不敢保證自己一輩子纖毫無損,更不可保證自己能夠起死回生。最大的遺憾是不能發現自己身上藏著的光芒。科學家說,將人體置於特殊儀器下,發現人的通體都能放射出一層淡淡的光環,整個人就像傳說中的神靈,渾身被聖潔的光芒所籠罩。

你的光環照亮了什麼?貝多芬在完全失聰的情況下寫出了心靈的聖樂,凡·高在藥物致幻的情形下畫出了燃燒的向日葵。對比起來,我們是否太忽視了自己健全的器官和蟄伏著的潛質。

烏龜終於替獅子找到了尾巴,烏龜朝獅子嚷:“你的尾巴不就坐在屁股底下嗎?”

我們的才華也許就荒涼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隻是,沒有替我們尋找那些淡忘了的光芒。慶幸的是那些光芒並沒從我們身體中完全抹殺——隻要我們肯反省和自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