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創造條件,錘煉孩子勇敢的品質(2)(1 / 2)

4.讓孩子消除自閉,勇敢地麵對社會人是社會的動物,不可能獨立於社會而存在。一個人必須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完成社會化過程,使自己逐漸成熟。在孩子從自然人過渡到社會人的過程中,父親應該擔負起最主要的責任。

楊帆是某市重點中學的初中生,品學兼優,老師們都很喜歡她,經常表揚她。她的父母對這個獨生女兒更視為掌上明珠。但楊帆性格內向,和同學們的交往很少。

近來,文靜溫柔的楊帆好像和同學們更加疏遠了,而且老師和同學們也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陰天和雨天,楊帆也和晴天一樣,進進出出總是戴著一副墨鏡,神色也總是很緊張。大家都疑惑不解:楊帆究竟怎麼了?

楊帆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隻有楊帆這一個獨生女兒,因而對女兒的教育非常嚴格,楊帆從小就養成了不大出門的習慣。楊帆的父母很幹淨,其他小朋友到她家來玩,如果把屋子弄亂,他們會非常不高興,並偷偷告訴楊帆:下次不要把小朋友帶到家來。於是,楊帆的朋友變得越來越少,她也越來越不喜歡和別人交往。等楊帆稍大一點後,父母又常對她說,外麵很亂,壞人多,做什麼事都要小心,常常叮囑她晚上不要外出。一天晚上,她上完自習,獨自一個人回家,發現在一個小巷子裏,幾個男青年正圍著一個女孩糾纏。父母的叮囑頓時變成了她親眼目睹的事實。她嚇得魂不守舍,拚命地跑回家,幾天後仍噩夢不斷,直至很長一段時間,這種恐怖的感覺才慢慢消失。恐怖的意識雖然消失了,但恐怖的痕跡還是存在。每當楊帆看見異性,就會產生莫名的恐懼,在惶恐、矛盾、徘徊中,她逐漸把自己封閉起來。

自閉傾向指在有人的場合,特別是在有生人的場合,會感到心理緊張,有異常的恐怖體驗,並伴有異常的行為表現,如心慌、不安、臉紅、手足失措、手腳發冷、出汗、語無倫次等。

有自閉傾向的人為了擺脫這種消極的情緒體驗,往往把自己封閉起來,拒絕與別人交往。

自閉傾向的產生有主客觀兩方麵的原因。主觀原因在於有些孩子本身可能具有靦腆、內向、害羞的性格,這些特點不利於孩子與他人交往。客觀原因主要來自於家庭教育。獨生子女本來就由於社會、家庭等因素,出現了不合群的性格,如果父母不注意的話,不僅同意,還鼓勵甚至讚揚自己的孩子不與外界接觸,不與同學交往,就像楊帆的父母那樣進行消極的叮囑,使孩子在還未接觸社會之前,就已經對社會產生了一種恐懼感,這是非常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另外,孩子在交往中的屢次受挫,也會使他逐漸回避與人交往。

孩子的這種自閉傾向對其成長有極大的危害,父親必須采取措施加以糾正。

(1)消除孩子對社會的恐懼心理,鼓勵孩子多接觸社會父親應該清楚地意識到,隨著孩子的成長,他與外界的接觸會越來越多,孩子是社會中的人,隻有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才能獲得社會的價值觀念、行為規範和知識技能,從而不斷成熟。不應該因為社會太複雜,就總把孩子收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如果養成習慣,孩子會對社會產生懼怕心理,無法承受外界的壓力,極易形成自閉傾向。父親應鼓勵孩子多接觸社會,孩子在接觸社會的過程中,會遇到在家裏根本沒有想到過的事情,通過對這些事情的解決,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使自己逐漸從稚嫩走向成熟。

(2)接納孩子的朋友與朋友交往本來是孩子脫離父母視線,開始走自己的路的開始,但如果父母仍固執地想讓孩子按自己規定的軌跡走,就可能妨礙孩子成長的進程。

孩子們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需要選擇朋友,他們需要在朋友那裏得到的首先的是安全感。有時孩子覺得朋友可貴的地方,父母不見得會看得到。父母不一定非要喜歡孩子的朋友,但也不能總是抱怨,否則會傷害他的感情,使他變得無所適從,最終導致他將自己封閉起來。父親應該在孩子談到他的朋友的時候注意傾聽,弄清孩子為什麼喜歡自己的朋友,可以邀請孩子的朋友到家裏來玩,與孩子分享交朋友的快樂。

(3)教孩子正確看待交往中的挫折孩子在交往中遇到挫折是難免的,但由於孩子的性格不同,對挫折作出的反應也不一樣。有的孩子生性敏感,自尊心強,當他們遭到別人的拒絕時會很傷心,從而對與他人交往產生一種恐懼,逐漸變得退縮。父親應注意孩子情緒的變化,經常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與朋友交往的情況。當出現問題時,父親應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幫助孩子解決,從而使孩子積極地與他人進行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