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論道篇(1 / 3)

子曰:道外無物,物外無道。在父子則親,在君臣則敬。有適有莫於道,已為有間,又況夫毀發而棄人倫者乎?

子曰:立言所以明道也。言之而知德者厭之,不知德者惑之,何也?由涉道不深,素無涵蓄爾。

子曰:傳道為難,續之亦不易。有一字之差,則失其本旨矣。

或謂惟太虛為虛。子曰:無非理也。惟理為實。

或曰:莫大於太虛。曰:有形則有小大,太虛何小大之可言?

子曰:有者不可謂之無。猶人知識聞見數十年之後,一旦念之,昭昭然於心,謂之無者,非也。謂之有者,果安在哉?

或問:誠者,專意之謂乎?子曰:誠者,實理也,專意何足以盡之?呂大臨曰:信哉!實有是理,故實有是物。實有是物,故實有是用。實有是用,故實有是心。實有是心,故實有是事。故曰:誠者,實理也。

或問:介甫有言:盡人道,謂之仁;盡天道,謂之聖。子曰:言乎一事,必分為二,介甫之學也。道一也。未有盡人而不盡天者也。以天人為二,非道也。子雲謂: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亦猶是也。

或曰:幹,天道也;坤,地道也。論其體則天尊地卑,其道則無二也。豈有通天地而不通人?如止雲通天文地理,雖不能之,何害為儒?

子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之可聞。其體則謂之易,其理則謂之道,其命在人則謂之性,其用無窮則謂之神。一而已矣。

子曰:陰之道,非小人也。其害陽,則小人也;其助陽成物,則君子也。利非不善也,其害義則不善也,其和義則非不善也。

子曰:誠則無不敬。未至於誠,則敬然後誠。

子曰:誠無不動者。修身則身正,治事則事理,臨人則人化,無往而不得誌之正也。

或問:子所定昏禮,有婿往謝之儀,何謂也?子曰:是時也。以今視古,氣之淳漓不同矣。今人之壽夭貌象,與古亦異,而冕服俎豆未必可稱也。聖人之主化,猶禹之治水耳,順之而不逆,宜遵之而不違。隨時之義,亦因有此焉。

子曰:天下之害,皆以遠本而末勝也。峻宇雕牆,本於宮室;酒池肉林,本於飲食;淫酷殘忍,本於刑罰;窮兵黷武,本於征伐。先王治其本者,天理也。後王流於末者,人欲也。損人欲以複天理,聖人之教也。

或曰:然則未可盡去乎?

曰:本末一道也。父子主恩,必有嚴順之理;君臣主敬,必有承接之儀。禮遜有節,非威儀則不行;尊卑有序,非物采則無以別。文之與質相須,而不可缺也。及夫末勝而本喪,則寧遠浮華而質樸之為貴爾。

子曰:純於敬則己與理一。無可克者,無可複者。

子曰:質必有文,自然之理也。理必有對,生生之本也。有上則有下,有此則有彼,有質則有文。一不獨立,二必為文。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子曰:佛者之學,若有止則有用。

子曰:觀生理可以知道。

子曰:至誠感通之道,惟知道者識之。

子曰:仁道難名,惟公近之,非指公為仁也。

子曰:聖人以生死為常事,無可懼者。佛者之學,本於畏死,故言之不已。下愚之人故易以其說自恐。至於學禪,雖異於是,然終歸於此。蓋皆利心也。

或曰:本以利心得之耶?抑亦利心求之而自有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