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萬物之始,氣化而已。既形,氣相禪,則形化長而氣化消。
子曰:人以累物為患,必以忘物為賢,其失一也。
子曰:物固有是理,因而充長之,不俟乎造為。故曰:益長裕而不設,設則偽矣。
子曰:觀物理於察己之理明,則無往而不識矣。
子曰:君子循理,故常泰。小人役於物,故多憂戚。
子曰:時者,聖人之所不能為也,而人之智愚、世之治亂,聖人必示以可易之道者,豈徒為教哉?蓋有其理也。
子曰:物形有小大精粗之不同,神則一而已。
子曰:物相入則相說。說則相入。說以正為貴。君子之道致說於民,如天地之施焉。
子曰:君子自尚,蓋非一致。有抱道不偶,而高潔自守者焉;有知止足之戒,退而保身者焉;有量能度分,安於不求者焉;有清介遠引,不屑世故者焉。孔子所謂誌,則可者進退合道者也。
子曰:二氣五行,剛柔萬殊,聖人由一理,複其初也。
子曰:非仁,無以見天地。
子曰:感慨殺身,常人之所易處。死生之際,雍容就義,君子之所難。
子曰:觀物於靜中,皆有春意。
子曰:聖賢之處世,莫不於大同之中有不同焉。不能大同者,是亂常拂理而已。不能不同者,是隨俗習汙而已。
子曰:一行,非所以名聖人。
子曰:有誌之士,不以天下萬物撓己。己立矣,則運天下,濟萬物,必有餘裕。
或問:凡人辨論,自直其說,求勝人而無含容之氣,何也?子曰:識量狹也。聖人之有量,天資也。君子之有量,學識也。聖人與日月並照,故天地同量。下此者,猶之江海也,鍾鼎也,釜斛也,鬥筲也。其涯雖異,其受也不齊,而未有不滿者也。惟道無限量,知道者,量必宏。學而充之,亦隨其知之所至而已。人有受一薦而滿者,有得一官而滿者。推而上之,至於為公輔而滿者,方其未滿,猶可蔽也。既不能承,則必盈溢不可掩也。鄧艾位登三公,年七十矣,其自處亦善,及破蜀有功,則心動矣。謝安聞符堅之敗,不形喜色。及折屐齒,則心動矣。有飲酒既醉而執禮愈恭者,雖賢於顛沛,而為酒所動一也。富貴公子折身過於謙抑,視驕傲者亦賢矣。亦為富貴所動也。
或問:視朋友之過,不告則不忠,告之不聽,則當如何?子曰:誠意交孚於未言之前,雖不言,人信之矣。不信者,誠不至也。
子曰:匹夫悍卒見難而能死者多矣。惟妻孥之牽,情欲之愛,能斷而不惑者鮮矣哉!
子曰:勇一也,而用不同。勇於氣者,小人也。勇於義者,君子也。
劉安節問:人有少而勇,老而怯;少而廉,老而貪。何為其然也?子曰:誌不立,為氣所使故也。誌勝氣則一定而不可變也。曾子易簣之際,其氣微可知也。惟其誌既堅,則雖死生之際,亦不為之動,況老少之異乎?
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
子曰:天下之聚,貴以正。聚不以正,於人則為苟合,於財則為悖人。
子曰:學者必識聖賢之體。聖人猶化工也,賢人猶巧工也。剪彩以為花,設色以畫之,非不宛然肖之,而欲觀生意之自然,則無也。
子曰:不以己待物而以物待物,是謂無我。
子曰:聖人之明,猶日月。不可過也。過則不明矣。
子曰:一介之士,苟存心於愛,物亦必有所濟。
子曰:氣之所鍾,有偏正。故有人物之殊;有清濁,故有智愚之等。
劉安節問:太古之時,人物同生。子曰:然。
純氣為人,繁氣為物乎?子曰:然。
其所生也無從受則氣之所化乎?子曰:然。
物窮而不變,則無不易之理。易者,變而不窮也。
子曰:萬物始生也,鬱節未通則實塞於天地之間。至於暢茂,則塞意亡矣。
子曰:哲人知幾,誠之於思乎!誌士勵行,守之於為乎!順理則裕,而從欲則危乎!
子曰:君子之教人,或引之,或拒之,或各因所虧者成之而已。
張子曰:洪鍾未嚐有聲,由扣乃有聲。聖人未嚐有知,由問乃有知。子曰:謂聖人無知,則當不問之時,其猶木石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