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紀的人一般醒得都早,還不到六點,曹銘身邊就傳來爺爺細細碎碎的穿衣服聲音,可能是怕吵到曹銘,老人的動作很輕很慢。
老人不知道的是,曹銘的睡眠一向都是很淺的,稍微有點風吹草動,都會立馬從淺睡眠中醒來。
不過曹銘醒來後並沒有睜眼,怕爺爺有愧疚感,還是裝作酣睡的樣子。
半個小時之後,曹銘才一躍而起,穿衣起床。
曹銘見搭建灶台的那間房子裏柴火正旺,聞著飄來的香味,知道爺爺已經將早飯準備地差不多了。
迅速地刷牙洗臉,困倦在冰冷的涼水中立馬消失,曹銘神清氣爽。
上廁所的時候,曹銘發現這老式廁所的的糞池擠壓了不少東西,也不猶豫,熟門熟路地拿起靠在牆壁上得糞勺,擼了擼袖子,開始清理糞池。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曹銘對於這些農活並不陌生,麵對近在眼前的惡臭與肮髒,臉上表情十分淡然,看樣子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免疫力,奮力幹了十多分鍾,戰果輝煌,基本上把原先的池子刮地見底。
爺爺聽到動靜,出來看過幾眼。
老人並沒隻有阻止曹銘,隻是提醒孫子注意衣服別弄髒了。
被歲月磨礪了一輩子的爺爺似乎早就明白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難得道理,從很久前就有意識地開始交曹銘做各種莊稼活:翻地,除草,換瓦,砌牆,甚至成人才接觸到的春種秋收,他都讓曹銘一一親自實踐過。
在他腦子裏,這些技能是他所能理解的最實在也是最寶貴的財富,把這些教給了孫子,在他看來這樣至少會讓孫子在不管怎樣艱難的世道中都能有一口吃的。
所以老人一向很鼓勵曹銘幹活,並且總會以最挑剔的眼光在一旁監督,遇到曹銘做得不夠好得地方會很嚴厲予以批評糾正,盡管他看到自己孫子滿頭大汗的樣子也很心疼。
可謂用心良苦。
吃完飯,曹銘不需要老人提點,主動背著黃竹編製的大框子出門,準備打些幹柴火回來。
現在天氣逐漸變冷,家裏買不起碳塊,幹柴是變得不可或缺。
幹柴中最好用的就是桑木,桑木耐燒,而且燒出來的火勢均勻,溫度穩定,不管是燉還是熬,都是製作美味農家菜的絕佳輔具。
距離爺爺家三裏開外的地方,便是一片片廣袤的桑田。桑樹入秋之後會有一部分枝幹枯死,用腳踹下之後便能當柴使。
曹銘此番地目的就是它們。
背著大框走在路上,又有不少鄰裏打招呼,看見曹銘背上的東西,眼神同情又嘉許。
氣喘籲籲地來到桑林,曹銘抹抹額頭汗珠,心裏暗暗檢討:“媽的,這身體還是太虛,以後說什麼也要把身體練好。”
其實就體力而言,曹銘在同等學生總算是不錯了,但是這並不能滿足鄉村繁重的農活需要。
忙活了半個多鍾頭,曹銘看見桑田深處有個同行,而且是個少婦。隻見她背著大號竹框,費力地彎腰,機械般蹬斷收集一節節枯桑。